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江河奔腾,脉动涓流里的中国

第一财经 2025-11-27 09:37:18 听新闻

作者:亓宁    责编:张晓杰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余秋雨曾言:“水是大地的脉络,也是文明的底色。”

2025年11月,时序已近岁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正迎来收官的关键节点。收官,既是对过往五年帮扶实践的直接检验,更是将常态化帮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实施的新起点。

我们的调研足迹自冀中南迤逦南下,跨桂中、抵黔东南,于滹沱河的寒波初起、红水河的暖波未散、㵲阳河的流韵依旧间,更深刻领悟中华民族数千年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今日滋养亿万农户的,早已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川流奔涌,更有农业银行循着江河脉络,淌向田间地头、浸润千企万户的金融“活水”。作为分支机构覆盖全部县域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行的金融服务如江河支流般细密延展,“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宏大愿景,正在金融赋能中渐成乡土大地上的生动实景。

蔗海甜风:金融活水润蔗乡

 

11月的桂中大地,晚稻归仓的喜悦未散,来宾的蔗田里已酝酿起一场“甜蜜丰收”。“全国每3勺糖,便有2勺来自广西”,这是刻在八桂大地的产业底色——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4个榨季稳居全国首位,连续21个榨季占全国总产量近60%,一根甘蔗,一头系着国家食糖供给安全,一头连着千万蔗农的生计与期盼,恰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推动糖料稳产提质”,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中占据关键地位。

(蔗农们正进行甘蔗的扦插)

走进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的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检修的叮当声,正为即将到来的榨季蓄力。这家有着36年历史的龙头糖企,2024/2025榨季产糖量近11万吨,较初建时翻了30多倍。“季产年销”是制糖业的鲜明特征,数月内要集中收购近百万吨甘蔗,却要面对长达一年的销售周期,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缺口,曾是糖企扩张的“拦路虎”。

“农行的支持,是我们渡过资金难关的底气。”东糖集团副总裁唐斌兵的话语里满是感慨。自2000年结缘,农行广西来宾分行便成为企业最坚实的金融后盾:桂惠贷精准适配榨季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银企系统直连实现甘蔗进厂过磅计价后蔗款实时兑付,让蔗农“卖蔗即收钱”。“龙头企业+兑付渠道+蔗农”的服务实践,既精准对接了乡村产业需求,更契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要求。

而蔗农的融资难题,也因农行的创新迎刃而解。2024年推出的“惠农e贷・订单贷”,依托糖企与蔗农的订单发放纯信用贷款,线上申请当天放款、利率享补贴,精准破解了蔗农抵押难、流程长的痛点。在来宾,这款产品线上化申请比例达100%,32个“党建+信用村”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农户,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加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的部署同频共振。

(广西的甘蔗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工人们正忙着砍收、打捆甘蔗)

兴宾区桥巩镇新村的90后“新农人”杨庆凯,是这场金融赋能的亲历者。曾学医闯荡异乡的他,因不忍父辈耕耘的土地荒芜,返乡投身甘蔗种植。从几百亩到4000亩的跨越,离不开农行“订单贷”的助力:首年70万元、次年增至150万元的3年期随借随还贷款,让他扛过了前期土地租金、农资采购投入大的难关,更成功拿下糖料蔗良种繁育基地资质。“从前种蔗靠天吃饭,缺水源、缺资金;如今硬件设施扎根,金融活水滋润,日子早不是从前的模样。”杨庆凯的话语里,是蔗乡最真切的甜,也是“乡村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生动注脚。

近3个榨季,农行在广西累计发放糖业贷款超160亿元,其中制糖企业贷款136亿元、糖料蔗种植“惠农e贷”25亿元。一笔笔贷款,如红水河的涓流,汇成了蔗乡振兴的奔涌力量,让“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国家战略,在基层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苗银錾香:非遗传承有金融温度

几百公里外的黔东南黄平县,舞阳河、重安江蜿蜒而过,却不及苗族银饰这条“文化之河”动人。“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苗银是苗族文化审美与情感传承的载体,一顶出嫁的银帽,要经铸炼、錾刻、镂雕等30多道工序,耗时一月方成,其中“洗银”便要耗时七日,千锤百炼间,錾刻的是民族记忆,流淌的是世代生计,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繁荣乡村文化” 的鲜活实践。

新州镇银饰街上,吴治财的铺面里,琳琅满目的银饰熠熠生辉。作为第三代苗银手艺传承人,他的店铺从父亲摆摊经营,发展到如今父母与自己各守一店,靠的是精巧工艺,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今年银价从每克五六元涨到十二元,一块30斤的白银板材成本就达十四万元,垫付成本涨了70%。”原材料采购要实时付款,银价波动又让销售不稳,资金周转曾让吴治财愁眉不展。

(农业银行客户经理上门营销“苗银e贷”)

转机,来自农行的“苗银e贷”。100万元纯信用贷款,线上申请当天审批放款,3年授信随借随还,精准化解了原材料采购的资金压力。“这款产品就是为我们银匠量身定做的。”吴治财坦言,无抵押、快放款、省利息,让他能安心投入手艺创新,让传统苗银纹样融入更多现代审美。这与农行“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创新金融产品”的举措密不可分,也让非遗传承在金融助力下焕发新生。

作为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属产品,“苗银e贷”自2015年推出便持续优化:结合数字化发展与产业需求,优化期限、额度、利率,累计支持85家银饰店铺,贷款规模达8200万元。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2024年黄平苗银制品销售额达3亿元,年销量突破30吨,古老的银饰手艺,在新时代走出了“活起来”的新路,印证了中央“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的要求,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经济活力。

(农行贵州分行创新推出“苗银e贷”助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芦笙会将至,吴治财为女儿小金花试穿缀满银饰的红苗服,童帽上的银饰叮当作响。“金花”是苗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健康成长、容貌美丽、人生富足,而这份期许,正因金融对非遗传承的托举,愈发鲜活而具体,成为“让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的生动缩影。

江河向远:金融使命映初心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这不仅是江河奔腾的道理,更是金融服务乡村的准则。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近11万亿元,较2020年末翻番,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40.98%,一组组数字,勾勒出这家国有大行服务“三农”的生动足迹,记录着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要指示的坚定践行。

服务“三农”是党中央赋予农行的职责使命,也是其最鲜明的底色。“十四五”期间,农行将“三农”普惠战略列为三大战略之首,以渠道、模式、风控转型构建现代化“三农”金融服务体系,聚焦糖业、苗银等乡村特色产业加大资源倾斜,让金融创新贴合产业脉搏:从广西的“订单贷”到贵州的“苗银e贷”,从银企直连的蔗款兑付到线上化的信用贷款,每一项创新,都瞄准了农户“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痛点,让金融服务从“够得着”变成“用得好”,这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方向高度一致。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农行的金融实践更显深意。党中央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而农行正以实际行动落实这一号召:截至2025年6月末,其“惠农e贷”余额1.79万亿元,“粮农e贷”余额超1400亿元,乡村产业领域贷款余额2.70万亿元,在粮食安全、特色产业、乡村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让金融活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

江河奔腾,不舍昼夜。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行的金融活水,淌过桂中的蔗田、黔东的银铺,淌进亿万农户的心坎。正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未来,农行将继续胸怀“国之大者”,以更精准的金融创新、更广阔的服务覆盖,让乡村特色产业的涓流汇成乡村振兴的江海,让每一寸孕育希望的土地,都能在江河与金融的双重滋养下,生长出更多甜蜜与美好,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