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6年前来上海时相比,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 Toussaint)几乎没什么变化。这位身材高大的55岁法国小说家,依然光头,依然温柔安静。只有微笑时,眼角皱纹才透出岁月的锋芒。
11月8日,图森出现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放映他的电影《逃跑》,并以讲座的形式呈现他的新身份——今年3月,图森在卢浮宫举办了一场以“书”为主题的展览《书/卢浮宫》。
中国读者眼中的图森,是法国新新小说的代表人物。但图森讨厌固定和惯性,他写小说、拍电影、玩摄影,打破文字与影像的疆界。如今,他又以装置艺术家的身份在卢浮宫办展。这场以“书”为核心的装置展上,两三百册书铺满地面,霓虹灯组成22种语言的“书”,逐一点亮,又逐一熄灭,象征着宇宙的爆炸、消失与回归。
“我与书打交道也有二三十年了,书不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那种安静、孤独、沉重的代名词,它应该融入更多年轻的东西,变得明亮生动。”图森拿起展览出版的书籍《手和目光》,随手翻开,照片中的年轻人正在阳光下的海边安静阅读,“人与书可以有各种组合,都是非常鲜活亮丽的。我的灵感来自博尔赫斯,我非常喜欢他对书的比喻:‘一个图书馆就是一个迷宫、一个天堂’。”
“30年前,拍电影的作家并不多,但现在已经很多了。”图森经常强调他最初的梦想是拍电影,只因写小说更容易操作,于是先当了作家。当他能够依靠笔杆谋生之后,一系列看起来泾渭分明的摄影、电影、装置艺术逐渐融入他的创作世界。
“能同时从事文学、电影、艺术、展览策划的人很少。”图森明白,如他这样跨界艺术的玩家并不多,“这并不是潮流,只是一个特例。”
写作不是我全部的生活
在图森的描述中,他的生活很简单,基本依照着“写作—旅行—不写作,或者是写作”的模式。
每年,图森都会在海边住上一段时间专心创作。今年10月,他在比利时一幢海边小屋闭关两周,是为修改一本明年出版的未定名的小说。其余时候,他每年要去20多个国家旅行,享受在路上的生活。“相近越是撕裂我们的心,远离恐怕就越会使我们贴心”,旅行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让他收获小说灵感,“我很在意生活节奏,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的感想,是我写作的题材,就像《自画像》。”
旅行的动荡、嘈杂和不可预测,写作的沉静与专注,在图森的生活轨道上交替行进。他塑造的人物也是如此,曾获2005年法国“美第奇图书奖”的《逃跑》,“我”行走在北京、上海、日本和意大利厄尔巴岛之间;《做爱》则以图森去过十多次的日本为背景。
他的小说从不会出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大的背景和主题,“我的作品确实是探讨一些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在我看来,细小的东西和宏大的东西并不矛盾,是相关联的。我们从细小的事件中可以发现一些重大的问题,比如命运。我不在意历史背景,但是如果能从这些事件中抽出对作品、对故事有用的部分,也是可以利用的。”
图森是“新小说基地”午夜出版社推出的“新新小说”、“极少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但他并不喜欢这些标签,“称呼不重要,这只是学院派为了表示新小说之后的一代人而创造的,不能概括全部。”
“写作不是我全部的生活,我还有其他很多事情,比如构想电影,策划展览。我虽然是以作家而知名,但我对摄影等艺术充满兴趣。不管做什么,我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它们的艺术性。它们都是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难以把握的,如果我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好的导演,好的摄影家。我通过三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人格,表达自己的个性。”图森双手不停地比划,似乎要将你带入他的世界,“混搭始终是最迷人的。”
琐碎真实的中国
在图森的小说和电影中,中国的痕迹随处可见。
小说《逃跑》中,图森没有描写北京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而是把故事放在小巷、弄堂和胡同之间,写火车站广场上的人来人往,写胡同里骑摩托车时“东一群西一群的母鸡吓得从我们的车轮旁边匆匆逃散”。
“在我眼里,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中国。”图森对当代中国充满兴趣,他很多年前就开始学中文,每次到中国旅行,都用相机和摄影机记录他眼中的中国。
这次,图森带到上海放映的三部15分钟的短片,分别命名为《逃跑·卢浮宫》、《逃跑·中国》和《逃跑·易北河》,再现了小说中对应的场景。其中,中国的部分拍摄于2008年,与法国和德国相对静谧的镜头相比,中国部分显得人多而嘈杂。“其实这是我有意识的做法。中国部分的声音是回到法国后重新处理的,把杂音都放了进去。”图森说,三部短片中最受国外观众好评的就是中国部分,“他们觉得这种日常的中国很真实。我欣赏中国导演贾樟柯,他把现代中国表达得很好,那种吵闹杂乱的感觉,其实能给人更多的存在感。”
来中国前,图森刚买了两本莫言的小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时间恰好是我来中国的两星期前,很有缘分,我马上去书店买了两本他的法文版小说。”图森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体并不熟悉,“我没有很细致地阅读过,没有什么发言权。”或许,莫言直面时代超越现实的写作方式,会是图森了解中国作家、再次认识中国的入口。
第四次来到中国的图森,在上海、宁波两地短暂停留后,将前往广州故地重游。“我总是在路上,在书里。”他微笑着说。
人物档案
让-菲利普·图森,1957年出生于比利时,法国“新新小说”代表人物。1985年发表处女作《浴室》,至今共创作9部小说,其中2002年的《做爱》及2005年的《逃跑》均获法国文学界认可。2009年凭《关于玛丽的真相》摘得法国法语文学重要奖项“12月”文学奖桂冠。近十年来,他还拍摄了五部影片。
《机器如何学会写作》指出,AI写作的本质是人类不断写作培育了AI,而非AI本身具备写作能力。
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业,实体书可谓艰难。自带流量的明星转型出书,确实是降维打击,但也引发出版业营销变革的话题。
孟京辉将《古典爱情》搬上话剧舞台,这是他与余华继《活着》和《第七天》之后的第三次携手。
近年来AI技术飞速发展,对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仍在持续讨论。
曾经在梁文道的《八分》中被介绍的作家山东作家魏思孝,在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凭作品《土广寸木》摘得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