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的“设计时代”到来了吗?

《陆家嘴》 2014-04-10 15:18:00

责编:群硕系统

3月初,一场名为“设计·上海”的“2014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登陆这个远东国际大都市。

卢卡·阿列希(Luca Alessi)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他的家族设计品牌Alessi在中国市场上,是否能照着他们在西方市场那样依葫芦画瓢,以诗意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征服人心。“所以,我们就带着今年春夏的新品,和那些最为经典的产品到了这里。”

3月初,一场名为“设计·上海”的“2014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登陆这个远东国际大都市。无论是丹麦的Fritz Hansen,还是意大利的Magis,抑或是英国的John Makepeace,参展的有九成以上是像Alessi这样在西方设计界赫赫有名,却从未真正和中国大众有过“亲密接触”的设计品牌。作为意大利Alessi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恨不得将所有设计一股脑儿搬到现场的卢卡,内心对中国既兴奋好奇,也隐藏着复杂的情愫。

卢卡的想法,能代表很多展商的心理。人口众多,意味着商机巨大。但曾经的文明古国,拥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当他们看到这些精巧的设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商的“山寨”能力众所周知,价格不菲的设计品牌是否能像在西方国家一样顺利走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一切还是未知数。

当然,中国观众对于展览的热情令所有组织者和参展商都感到满意。4天、6万多参观者,“设计·上海”在“爆棚”的人气中结束了展期。不过,这些数据和事实似乎还不足以解开卢卡心中的疑问:中国的“设计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欧洲设计试水中国市场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欧洲已经有“设计过剩”的论调,这和诸多历史悠久的“设计梦工厂”每年还在源源不断推出新品有关。95年历史、作品数量不下千件,Alessi就是“设计梦工厂”中的典型成员。整个家族四代人亦是整个设计界潮流的幕后推手。展览上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故事。以自己和女友的卡通形象设计的Anna G开瓶器,捧红了建筑师亚历山卓·门蒂尼(Alessandro Mendini),当然,女友弃他而去则是后话。造型犹如外星蜘蛛一般的榨汁机,60万的销量纪录,让“鬼才”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蛰伏数年成为“吸金狂人”。麦克·格瑞斯(Michael Graves)的鸟鸣壶、阿里多·罗西(Aldo Rossi)从绿野仙踪的铁皮人身上汲取灵感的咖啡壶,则是几代西方人生活中最柔软的幽默细节。

“我们对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改变相当敏锐,从幽默卡通到模块化的简洁,每一次的改变我们都能清晰地摸准时代审美的脉搏。但是对中国,我们的摸索才刚刚开始。”尽管如此,在登陆“设计·上海”之前,为进入中国市场,卢卡的家族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

不过,与发布产品时的高调做派不同,出于谨慎,卢卡仍然保持着中国狭窄的销售渠道。目前,国内消费者只能在“设计共和”等几家并不那么主流的设计商店看到那么几件产品。“我们还要继续观察中国市场,包括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心理。”

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还有丹麦的“百年老店”Fritz Hansen。在去年的上海“设计·丹麦”展览上,Fritz Hansen的经典作品被大量展出,受到了不错的反馈。实际上,这个品牌和中国缘分不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级人物汉斯·瓦格纳(Hans. J. Wegner)在博物馆里看到中国的明式家具喜不自禁。他用难以抑制的兴奋,以明式椅为原型,创造出了中国椅,至今还为很多设计师所收藏。“不过,那只是我们对中国的一种遥远的想象,现在,这个国度和我们在书本上读过的完全不同。参加各种展览,可以让我们慢慢弄清楚很多细节问题。”Fritz Hansen的设计总监克里斯蒂安·格罗森·拉斯穆森(Christian Grosen Rasmussen)坦言,虽然宜家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只能说明中国消费者可以接受北欧的设计。“但我们的产品中有大量手工艺的部分,不知道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价格高昂的设计埋单。”

山寨,未了的心结

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是一回事情,但如果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价格低廉的仿制品,那又会怎么样?这一点,让Magis的运营总监、第二代创始人阿尔伯特·帕拉兹(Alberto Perazza)脸上写满了纠结。Magis是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家具品牌,将塑料玩转到了极致。芬兰设计师艾罗·阿尼尔(Eero Aarnio)的小狗椅、乔威尔·玛兹卡(Javier Mariscal)一手打造的Me Too 系列等“天真”的经典之作,让这个新兴品牌迅速成为国际设计巨头。在欧美市场上,代表了天真设计的“Made in Magis”的烙印似乎有特殊的魔力。不过,这些曾经让Magis投入了大量技术和人力研发、设计的塑料,在中国却成了“被山寨”的重灾区。

“仿造品的数量比我们真正出售的产品高出很多倍,根本无法统计。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可能很天真。”七年前,第一次来中国,阿尔伯特几乎“吐血”,酒吧等公众场合到处充斥着Magis的仿制品。尤其是德国设计师康斯坦丁·格里格(Konstantin Grcic)花了三年的时间,为他们设计的Chair One钢铁椅。尽管在Magis的流水线上,平均8分钟就能造出一把这样的椅子,却根本敌不过中国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山寨”品。就在展览现场,一位设计师告诉她的朋友,Magis的产品在中国某些网站上就能买到,质量及不上原作但还过得去,价格只有原作的几分之一。

“很可惜,大家投入了精力、时间和情感去设计的东西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占为己有,无论如何,我们都很难接受。”卢卡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Alessi等了菲利普·斯达克三年时间才得到了外星蜘蛛榨汁机的方案稿,却被中国制造商用几天就仿造了出来。不过,他们也承认,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对设计的价值认可度正在提高,情况也许很快就会发生改变。

当然,也有参展商心理相当笃定。丹麦走清新路线的快设计品牌Hay,创始人洛夫·黑(Rolf Hay)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太太麦蒂(Mette)在2002年创立的Hay,曾和众多知名设计师合作,如今,在设计界亦有相当的话语权。“我不担心山寨,Hay的性价比相当合理,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得起的原创设计。”洛夫认为即便是山寨,要做出高仿品,需要对生产技术有大笔投入,按照Hay的价位,谁来山寨他们的产品很可能得不偿失。“那些会被大量‘山寨’的品牌太贪婪了。他们总是把价格定到高得离谱,普通消费者希望享受设计为生活带来的精致愉悦感,却无法承受产品的售价,为‘山寨’入侵留下了空隙。Hay不会这么做。”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