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通用电气(下称“GE”)全球业务向数字工业化转型的影响,GE中国的研发一把手、科研开创者之一---陈向力日前低调辞职,此举震动业界。可想而知,未来的GE中国研发部门也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而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隶属于GE中国研发中心的中央研究院上海分支如今就在裁员或转岗,这意味着部分GE的科学家将失业。
陈向力突然去职
2月13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向GE中国研发中心公关部总监杨琳珠求证并确认,GE全球副总裁、GE中国首席技术官及GE中国研发中心公司总裁陈向力已在近日辞职。就他本人的离职,杨琳珠称确实没有对外发布过任何新闻,“陈向力本人对GE来说十分重要,但他的辞职较突然,而我们公司也没有确定接任者的名单。通常而言,GE会将卸任者、接班人一起公布,因此陈向力的离职信息没有对外公布。”她也表示,陈向力是自己提交辞职报告的,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样“被裁员”。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他于今年1月4日正式离开GE,提出辞职后被“即刻生效”,但上述说法没有得到陈向力及GE的确认。然而这次辞职使得GE内部也相当震惊,原因在于通常准备辞职的高层会留出一段时间交接,并且帮助高层或者同事来挑选接班人,然而陈向力的离开似乎没有遵循这一规矩。
已效力GE中国16年的陈向力,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在GE全球研发中心工作了6年后,2000年他向GE总部申请,最终获得了筹建GE中国研发中心的批准,其也由此回国工作。在其领导下,GE中国的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人员迅速增加,与各大学院、机构展开了多个研发及合作项目。公开数据显示,GE中国研发中心是GE公司的九大全球基础研发中心之一,在中国有近3000名研发人员,于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和无锡等地设立了150多个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实验室,为GE中国及全球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GE中国的研发第一掌门,他个人选择离开GE的举动意味深长,有接近GE公司的外资企业管理层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GE中国部分业务可能已不适应GE全球的相关战略,而陈向力很可能与相关人员产生了摩擦,因此提交了辞呈。
与陈向力辞职有关的另一重大事件是,GE的中国研发部门也在变动之中。曾有消息称,约70%的GE中国研发人员会在近期离职,但杨琳珠否认了这一猜测,“70%的数据是不准确的,但目前我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界所传的GE裁员70%研发人员之说并不准确,但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这次研发部门变化最集中的地带是隶属于GE中国研发中心的中央研究院上海分支,该部门人员主要进行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中央研究院的部分员工除了辞职外、有的人将转岗,部分人员还会回美任职,其中不少人是科学家。目前,GE中国各大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尚未受到很大牵连。
GE全球总计拥有5万研发人员,而中央研究院全球各地的总人数约3000人,占比为6%。杨琳珠也表示,中央研究院上海分支的人员变动是GE中央研究院全球战略变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是GE中国一家的事情。而去年下半年,GE全球研发中心也解雇了一批在美国Niskayuna工作的科学家,有说法称解雇人员达到160人,而当地员工约为2000人,但GE确认裁员,但对数字并未做回应。
GE研发调整事出有因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中央研究院的人员之所以变动更大,可能与两件事有关:首先,GE全球首席技术官进行了更替。2015年年底,服务GE有着37年之久的首席技术官Mark Little退休,继任者是Vic Abate,他曾有过发电业务集团总裁兼CEO的经历,且熟悉风能业务、热能动力等。上任后,这位新CTO也展开了一场针对研发部门的改革,裁员和削减中央研究院人员就成为了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
此外,GE也正在由一家擅长传统工业制造的公司中逐步变身,希望成功转型为一家多元化的数字工业集团,也促使了研发部门的大规模调整。GE公司全球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下称“伊梅尔特”)就曾表示,GE将在2017年中期之前,出售其30亿美元的工业解决方案业务以及水务业务,预计净收益为40亿美元。在考虑出售水处理业务之前,GE也打算将其旗下的石油天然气业务与油田服务公司Baker Hughes合并成立油田服务集团。而水处理、石油业务都属于GE的传统领域。
更早之前即去年1月15日,GE也以54亿美元将旗下家电业务卖给了来自中国的企业青岛海尔。去年11月,第一财经也独家报道了GE照明中国区正在规模化裁员的消息,一些员工在被裁时就GE的不公待遇也曾向记者投诉。当时的GE照明中国区总部就位于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约100名员工,其他几个办事处加起来总计数百人规模。
伴随着GE全球化战略的变化,GE中国研发中心也在转型。它着力于研发机器互联、实时控制、数据分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针对本地市场需求,来帮助医疗、航空、能源、水处理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客户提升生产率和运营效率。因此,更注重基础研究的中央研究院科研人员也就面临着转岗或离职的问题。“这一部门确实会做相关的人员调整。” 杨琳珠说,“此前这一部门会有包括水处理、新材料、化学材料等研究方向,但现在部分人员会做出删减调整,转而集中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从GE全球的战略化转型来看,相关新业务也在逐一展开。就在去年11月16日,GE收购了两家高科技公司初创公司Bit Stew Systems和Wise.io,以打造人工智能实力,意图借此与与IBM旗下人工智能产品Watson展开竞争。最近几年,GE还接连发布了包括医疗机 器人、迷你移动C型臂等产品,按照此前的规划,GE预计,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台机器连入工业互联网。公司也表示,预计到2020年将使用3D打 印机生产500多个生产部件,多于2017年预期的15个部件,并将制造成本降低至少30亿美元。
GE全球研发中心发言人Todd Alhart也曾对外表示,全球研发中心的转变对于保持GE在创新和制造领域的领先定位有很重要的作用。就在1年前,Niskayuna的GE研发中心也成立了几个新的实验室,与GE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软件等新业务保持一致。
推及全球范围,在研发领域做出转型的不仅仅是GE一家。2016年底,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曾就全球排名1000强的跨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支出情况做过一次分析。其预计,2010年至2020年,将电气工程师视为最主要工程师群体的企业将减少35%。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在全球九大行业中,只有软件 与互联网(15.4%)、医疗(3.6%)、消费品(0.7%)增长了研发支出。包括计算机与电子品、工业品、航空与国防在内的其他6大行业研发支出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
跨国企业研发中国力量难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五月陈向力以GE全球副总裁、GE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身份参加“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时曾表达了自己对于跨国企业中国研发地位尴尬的感慨,如今再度回望所述,似有所指。
“很多中国优秀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实际上还没能在中国大的创新生态环境中发挥最大作用。具体来说,像GE、西门子、霍尼韦尔等,各自的研发体系都非 常成熟,有一百年甚至更久的成熟工业研发经验,这些经验恰恰是国内非常缺乏的。”陈向力说。
他认为跨国企业的中国研发实际还未发挥出“技术迁移”的原有规划。“现在国内有很多初创企业,他们的模式或建立生态的方式其实是很简单的,而真正做成有一批非常有实力的工业研究体系实际非常困难,也很有必要。中国经济有非常多的东西可以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团队一起合作。不过现在为止,我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主导研发体系的国家里,跨国公司的地位实际上是被忽略的。”
事实上,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GE研发部门的裁员调整,可视为对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器械国产采购”政策的谈判筹码。他认为,国家在引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时,除了希望带来更好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进行技术升级。而经过数年的深耕,中国本土企业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借助这些跨国药企完成了本土产品和技术的提升,而不少借此崛起的中国本土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跨国巨头在华的重要竞争对手。
“作为业内知名的黄埔军校,GE在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少流向了竞争对手,比如一些本土的医疗器械公司,这或许也是GE忍痛裁员的另一原因。”该业内人士表示。
普华永道思略特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孙超亦对第一财经表示,跨国公司之所以很少将研发的核心留在中国,人才以及技术保护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工程师跳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美国很多工程师都是在一家企业里会工作很多年,从IP PROTECTION(技术保护)以及数据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它们往往不会将核心技术放在中国的研发部门。”孙超表示,另一方面,在中国雇佣技术人员的成本优势也并不明显,“中国要雇佣一个初级的工程师很容易,但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稀缺,往往需要通过长期培训才能在合适岗位找到胜任者。”
13日下午,GE中国总裁段小缨在公司官方微信上没有就具体裁员数字做回应。她说道,缩减非核心研发领域、重组等难免牵涉到部分员工的离开或转岗。离开是伤感的,但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