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纳入MSCI(也称“入摩”)的起始权重虽小,但是仍然比预期稍大。中国重新监管股票停牌、扩大互联互通机制、放宽新产品的预审权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帮助了A股这次成功入摩。因此,市场的最初的反应应该是正面的,尤其是对于入摩最受惠的大盘蓝筹股。
然而未来挑战仍存。A股不同的交易环境往往难以理喻,国际基金经理将难以适应。入摩后, A股的估值很可能将逐渐降至国际水平。与此同时,全球贸易领先指标已见顶,预示全球增长将放缓。无论入摩与否,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里应配置大盘蓝筹股。本文里,我们避免解释那些众所周知的情况,而提出了一些市场共识可能会忽略的问题。
焦点图表一:全球贸易领先指标已见顶。新兴市场虽跑赢上证,但是新兴市场里最容易的钱已经赚到了。
中国进入MSCI全球指数是一个历史时刻。经过三年的申请,中国市场国际化的万里长征似乎能够看到终点。然而,未来的挑战仍存:
1)全球贸易领先指标见顶,预示着增长将放缓(焦点图表一)。我们的其他领先指标模型也勾勒出增长放缓的前景。中国有着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的增长现在已经占全国经济增长的一半。全球贸易的放缓对其他新兴市场可能影响更大。 因此,与中国相关的其它新兴市场的回报在未来数月将会减弱。但由于只是小范围纳入,中国对MSCI新兴市场指数回报的贡献有限。
2)小范围纳入意味着最初纳入的指数权重减少到0.7%,相当于增加资金流入约100亿美元。在一个市值约为8万亿美元,每天交易约500亿美元的市场里,这样的新增资金规模无疑是九牛一毛。中国市场有自己的深度,并不真的像很多人所想的“需要外援”。纳入后带来的增量资金太小,对交易情绪的提振可能更大于增量资金的流入。此外,为了避免在一个不了解情况的市场里投资,追踪MSCI指数的主动型资金基金经理在构建他们的投资组合时可以选择不包括A股,因为其指数权重太小,不太可能影响基金表现。
3)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市场估值偏高。例如,长期以来被视为内地近似市场的香港,虽然香港上市公司有70%以上的盈利来自大陆,但是H股相对于A股仍有20%的折让。随着纳入权重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市场的全球化很有可能将A股估值降至全球水平。
4)现在暂时难以估计究竟会是A股国际化,还是恰恰相反。 最近三地互联互通计划启动以来的经验似乎表明,A股的交易员正在采用有时并不完全合规的交易策略,在香港进行交易,并引发了一些股票剧烈波动。国际基金经理可能不得不适应A股的交易环境,就像古时候蒙古人被汉族同化一样。(洪灝系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
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深度思考模型是构建Agent的基础,模型要有能力做好思考、计划和反思。
自7日尾盘中央汇金出手稳市增持ETF起,到截至10日15时的72小时中,商务部等多部委的反制措施接连出台,国家队、央行、国资委、央国企等多管齐下,推出稳市最强“组合拳”。
1935年,中国取消银本位制,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2025年2月以来,长债利率整体震荡上行,基金与国有行成为主要卖盘,农商行与保险则有明显买入行为,尽管监管部门对债市情绪的压制可能趋缓,但债市短期内仍将处于高波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