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要想吃得好,吃得明白,吃得有文化,得看看这六本书

第一财经APP 2017-10-16 16:16:27

作者:孙行之    责编:李刚

秋风起,吃螃蟹的时节就到了。对食物的精彩描写不光出现在小说里,专门研究“吃”、议论“吃”并写出专著的作家也有许多。

巴城的旅游广告已经在上海市中心的地铁站挂了出来。这个阳澄湖畔的小镇,最受青睐的季节,总是秋季。人们当然是冲着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去的。每年秋风一起,吃螃蟹的号角也吹响了,吃螃蟹的时节从现在开始,一直延绵两个月。中秋之后,温度下降,人的胃口会好许多,似乎是为了填补盛夏胃口虚弱造成的损失。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构思这句诗的时候,林黛玉就刚吃完从锅里拿出来的大闸蟹,喝着烫热的黄酒,准备在大观园的菊花诗雅集中夺魁。文学作品中关于“吃”的段落多到难以枚举,莫言笔下的酒肉、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写到的猪肝黄酒、《金瓶梅》里提到的200多道菜,都令人垂涎欲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曾经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其中一段关于牡蛎的句子:“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饿着肚子上课的学生们读到这一段,馋虫难免被勾出来。

关于食物的精彩描写不光出现在小说里,专门研究“吃”、议论“吃”的作家也有许多。在他们的笔下,美食成了一种情绪、一段历史和一门技艺。

《做饭》

汪曾祺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8月

与许多美食专栏作家不同,汪曾祺笔下从没有做作的抒怀与夸张的描述,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描写。即便写烤羊肉,文字依然是朴质、自然而细腻的。《做饭》是一本全面收录汪曾祺谈吃的散文集。作者生于江苏高邮,重庆求学,昆明、上海执教,北京、武汉、张家口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在美食上见多识广。从《做饭》所包括的篇目,也可以看到老先生对食物的包容度,从《河豚》《手把羊肉》《昆明的果品》《菌小谱》《马铃薯》《韭菜花》等,都能看到汪曾祺在“吃”上的寻根究底,对各地美食总要考究渊源,可见其用功之深。

《吃主儿》

王敦煌 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年12月

作者是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北京,被称为“吃主儿”的人在吃上有一套清晰而严格的套路。这样的人讲究吃,也会吃,不光是这样,他们还必须自己采购原料、烹饪食物。这本书中的散文有人物、有情义、有故事,对食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书中写到的都不是名贵食材,而是如今难得一见的家常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附上了许多菜的做法。

《雅舍谈吃》

梁实秋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这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集,上下编共收录96篇散文。梁实秋所谈的食物,大都是大街小巷的平常食物,比如油炸丸子、酸梅汤、糖葫芦;也有一些制作繁复的,比如水晶虾饼、瓦块鱼、佛跳墙。光看目录,这些食物就令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不光是食物,书中还借着吃写到许多有趣故事,读来令人捧腹。

《随园食单》

袁枚 陈伟明 著

中华书局 2010年9月

袁枚是清代乾嘉年间诗人、散文家。《随园食单》中,他细腻描摹乾隆时期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手段。书中包含了14至18世纪的326种南北菜肴,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专论食物的散文集。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杂牲单、羽族单、小菜单、点心单等14个部分。

《杂食者的两难》

(美)迈克尔.波伦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7月

这是一本讨论饮食禁忌、仪式和烹饪方法的书籍。随着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人们逐渐陷入食物选择的泥沼之中,选择本地食品还是进口食物?多吃荤还是以素为主?作者迈克尔·波伦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给出了有关“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国宴与家宴》

王宣一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2月

台湾地区作家王宣一写的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围绕着食物展开的生命历程,全书由一个个厨房和餐桌上的故事组成,洋溢着温馨气氛。在作者眼里,母亲是一位不平凡的家庭女性,她头脑清楚、知识丰富、且有领袖风范,有她的场合,总是宾主尽欢、其乐融融。作者对母亲烹制过的菜肴做了细致的回忆,为了避免因为信息遗忘而美化,她甚至和兄弟姐妹一起对母亲的菜进行了回顾和议论。不好吃的菜肴也如实记述。文章对许多菜色做法的描写均是细致入微,几乎也可以作为一份烹饪指南来读。随着一次次家宴的落幕,母亲的性格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记得,即便家中一度生活拮据,但母亲从不唉声叹气,依然为家宴忙前忙后。母亲好客,也爱面子,于是,银行存款也一笔笔进入了养鸡场。这种宽厚待人、积极阳光的品格也令作者感怀至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