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季度中国净出口对GDP的拉动结束了连续四个季度的正增长,转为-0.6%,创6个季度以来新低。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风险增加,且有从贸易战扩大到科技战的苗头,一时间,对今年中国出口贸易将受到明显冲击甚至会拖累经济增长的担忧有所增加。然而,4月贸易数据的强劲超出预期。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同比增长12.9%,进口数据增速达21.5%,贸易顺差重回288亿美元。
那么,今年外贸风险到底如何?净出口是否会从2017年对经济的强劲支持转为拖累?
在笔者看来,2017年是全球经济和贸易的转折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步恢复,特别是欧洲经济强劲复苏高出预期,各国需求的反弹带动贸易环境迎来大幅改善,也带动净出口对中国GDP贡献从负转正。2017年净出口对中国增长拉动为0.6个百分点,显著好于2015、2016年的-0.1%和-0.4%。
然而,近两个月来全球增长数据有所分化,4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4.4%,连续两月环比回落,为贸易前景增添疑虑。然而,从1~4月贸易增长来看,这种担忧为时过早,以美元计价,1~4月中国进出口累计增速为16.5%,高出去年全年5.1个百分点;出口、进口累计增速分别达13.7%、19.6%,比去年全年高出5.8和3.5个百分点,显示全球贸易环境积极向好的大趋势并未发生本质改变,二季度乃至全年贸易对增长仍有很大可能呈现积极的拉动作用。
其实,今年美国经济向好态势是明显好于预期的,1~4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3.9%,也超出平均13.7%的增速。这显示,当前中美贸易并未受到贸易战阴霾的明显冲击。今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速折年初值为2.3%,高于预期的2%,显示美国增长还在提速。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税改落地,一季度私人投资增速明显抬升,同比增速升至0.99%。耐用品订单增长强劲,3月耐用品订单初值2.6%,增长明显好于过去两年;消费者信心指数走高,房地产市场持续好转。如果贸易战风险最终可以避免,那么美国经济加速对于改进全球外贸环境是个利好。
欧洲经济似乎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去年强劲的上升势头有所差别,今年以来欧洲经济出现回落的迹象,1~4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为12.9%,略低于平均增速。一季度欧元区GDP仅为1.7%,远低于去年四季度的2.7%。然而,在笔者看来,对待欧洲经济不宜过度看空。
欧盟委员会认为欧元区经济开年的疲软大概率是暂时的,短期内经济数据有所回调,并不意味着欧元区反弹周期的终结。在笔者看来,虽然部分指标有所回调,但大多属于高位回调,如PMI、德国IFO指数等数据整体表现并不悲观。而经历了2016、2017年两年反弹的欧元区经济,如今仍处于危机以来最好的阶段,失业率降至危机前水平,债务重塑与改革稳步推进,欧元区整体前景仍然可期。
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增速仍保持较高增速,是当前带动中国贸易改善的亮点。
前4个月,以人民币计价,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计进出口达2.51万亿元,增长11.6%,高于整体增速2.7个百分点。当然,近一段时间美元强劲升值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带来了一定压力。阿根廷货币暴跌,8天加息3次,显示美元走强与资金流出可能会对基本面并不稳健的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冲击,有必要保持警惕。
但重视风险,并不意味着过度悲观,在笔者看来,阶段性的美元走强会给新兴市场货币带来一定的贬值压力,但尚达不到危机的程度。短期内美元反弹并不意味着翻转,考虑到美国经济反弹具有强烈的刺激依赖,结构性改善有限,预计美元不会重现2014~2016年强势升值的态势。
今年贸易向好态势能否持续,最大的变量来自于中美贸易战的前景。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风险加大。不过已经落地的贸易制裁只能算是贸易摩擦,毕竟美国目前落地的政策仅针对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关键是美国301条款对中国制裁涉及的500亿美元商品增税会否落地。
而美国邀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访问华盛顿,就经贸问题进行磋商,显示出301制裁落地有着很大谈判回旋空间。一旦中美之间能够达成和解,避免贸易战爆发,那么对未来全球和中国贸易环境来说都是利好。
(沈建光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明系瑞穗证券研究员)
欧盟正围绕关税争端与美国展开谈判,但也准备了多种反制手段。双方磋商至今未取得成果,跨大西洋关系暗流涌动。
深圳推出拓内销10条措施,对企业给予多种真金白银的支持。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面对困难挑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讲究策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的新增长点。
市场多元化增强了中国出口的韧性,有助于分散关税壁垒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