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老上海中国大戏院焕然一新,属于梅兰芳的舞台将上演多部顶级戏剧

第一财经APP 2018-05-24 10:03:30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拥有88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历经六年修缮,开启全新演出季,邀请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十五部剧目,焕发老剧院的新生。

在上海最繁华的地带,藏着一座以“中国”命名的剧院——中国大戏院。这座拥有88年历史的建筑,位于牛庄路704号,毗邻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

今年5月,历经六年修缮的中国大戏院,将迎来重生。

始建于1930年的中国大戏院原名三星舞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并称上海四大京剧舞台。无数名角曾在这里登台,厉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京剧名家都曾在这里献艺。这里见证过许多历史时刻,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同台,“冬皇”孟小冬的告别演出,都让中国大戏院迎来空前盛况。

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经参与讨论中国大戏院的改造设计,他撰文回忆,自己在求学时期就曾听教授赞赏中国大戏院的声学品质。作为近代上海的文化地标,这座建筑的音响效果、宽敞的舞台,演出的阵容,都是上海众多剧院中的耀眼明珠。上世纪90年代,剧院因演出模式单一,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满足公众多元需求,剧院进行第一次改建,引入电影放映功能。但进入新世纪,随着豪华影城的兴建,中国大戏院逐渐辉煌不再。

2012年10月,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项目被确立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大戏院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根据保护建筑要求,保留外立面及结构体系,按历史原样恢复外立面尖塔,内部则参照上世纪30年代初建时的形态,恢复三层观众厅的格局。

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邀请英国专业剧场设计公司RHWL联手中方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历经六年,“修旧如初”。88岁的中国大戏院迎来新生,6月至9月底的开幕演出季将邀请自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19部剧目回馈观众,演出共计五十余场。中国大戏院聘请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这里也将逐步成为田沁鑫在上海创作剧目的上海首演地。

“重生”后的相遇

从去年到今年,一系列的“偶然”促成田沁鑫与上海的难解之缘。和这座88年的历史老建筑一样,田沁鑫在去年经历了一次新生。上海之于她,如同第二故乡。

去年5月,与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演员合作复排《狂飙》之际,她突发胰腺炎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在里面住了四十多天,与死神擦肩而过。“真的很严重,那次差点儿没死,好了之后就像新生儿一样,很多地方都在恢复,生命力逐渐回归。”

出院之后,医生嘱咐不能长途远行,她在上海租了一间房住了半年,这才真正对上海产生深厚的感情。

“我是北京人,总是有大北京的概念,每次到上海总是蜻蜓点水一般,没有更深的接触,直到这半年才对上海有了深入了解。” 就在这段时间,中国大戏院找到了田沁鑫,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缘分:“首先它的名字就特别有吸引力,‘中国大戏院’在上海鲜见,即便是在北京,像这样(以中国命名)似乎几率也不高,它真的是传承的礼物,是文化再发展的平台。”

“修旧如初”的中国大戏院保留了历史风格的留存,又有欧式古典的空间感,同时配备了国际一流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身处剧场,田沁鑫觉得,“尊贵,高级”。

当你步入剧场,抬头可见观众厅穹顶中心,层叠的浮雕花瓣组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工整细腻,光影透叠。三层观众席近九百个座位,位置紧凑,三楼观众席较为陡峭。“它很像伦敦西区的剧场,特别适合演出话剧,因为离舞台很近,它的气质很难得。”田沁鑫说。

她坦言,中国大戏院作为历史建筑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大的舞台升降井,没有很大的副台。但恰恰因为局限,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剧场的竞争力,她决定向全世界顶尖剧院发出邀请,定制符合剧场气质的演出。

“我们只能演某一款演出,某一款演出也只能在这个剧场演,我们陆续把全世界类似这样的剧场剧团网罗一遍,我们也会邀请世界优秀的导演为这家剧场量身定制,让中国大戏院成为世界艺术家的汇聚地。”田沁鑫告诉第一财经。

翻开中国大戏院开幕演出季,你会从这些演出中看到国际顶尖的团队和制作,其中包括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小说改编的话剧《雪,覆盖下的真相》、意大利意象派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作品《不可自理的生活》,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恬不知·耻》、日本静冈县舞台艺术中心根据卡夫卡经典小说改编的《变形记》、《纽约时报》剧评人优选剧目《西方社会》,以及德国戏剧顶尖剧院柏林邵宾纳剧院制作、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导演的《海达•高布乐》,其中多部是亚洲首演和中国首秀。

不久前,田沁鑫与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艺术总监福金的对谈结束之后,对方很快向田沁鑫表达了来中国排演剧目的意愿。这让她相信,现在世界级的导演、剧团都很愿意来中国演出,“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是因为中国的发展让世界艺术家都愿意来到中国,现在又有中国大戏院这样的舞台,我们有剧场,有剧团,而且相信他们也很熟悉这样的演出环境。”

海派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日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其中明确提出的任务之一是打造海派文化品牌。

田沁鑫认为,海派文化在戏剧中的体现就是海派戏剧,海派戏剧最早的发祥地就是上海。她认为,上海给了海派文化“自由”,海纳百川,因而有着新鲜的空气。在她的理想中,未来中国大戏院的舞台上能够呈现更开放的形态,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原创戏剧的孵化,国际精品剧目的汇聚以及青年戏剧人的实践。

中国大戏院曾经走过名角荟萃的黄金时代,田沁鑫认为,中国大戏院要红火起来,首先得尊重传统,传承过去名家云集的丰厚艺术遗产。

在开幕演出季中,除了国外剧目的邀请,还有京剧梅派青衣史依弘、作曲家金复载和指挥家王永吉共同打造的中国首部室内乐版京剧《霸王别姬》、“余脉相传”王珮瑜京剧骨子老戏展演,陶身体剧场作品《4》《5》,王亚彬导演、编舞的舞剧《青衣》等剧目的邀约与演出。

在国内剧目选择上,田沁鑫也特别看重青年导演的作品,“在我非常年轻的时候,上海国际艺术节给了我机会,我是被戏剧眷顾的导演,现在我想把它回馈给戏剧舞台。现在有了中国大戏院,我也希望把这样的机会给更多的年轻艺术家。”

田沁鑫的话剧成名作《生死场》参加了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此后19年间,《青蛇》、《北京法源寺》等作品陆续通过艺术节的舞台走向上海观众,前不久《四世同堂》、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作为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来沪演出,她的戏总是颇受上海观众欢迎。这一次,她编剧、导演的话剧《狂飙》也会在中国大戏院上演。

此次演出季中,田沁鑫力推去年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获奖作品《花吃了那女孩》,这是一部根据导演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改编,关注校园霸凌的作品。此外何雨繁导演的《澡堂》、王翀导演的《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孔令美导演的《都市生存手册》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青年导演作品。“我们拒绝滥竽充数、抱着功利心态的创作,欢迎真正热爱戏剧的青年导演和演员。”田沁鑫说。

田沁鑫是中国大戏院和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的艺术总监,两个艺术机构合作因而水到渠成。未来,中国大戏院将作为实践基地,成为新人新作的培养场地。

她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大戏院在历史上就曾经给上海戏剧学院提供实践基地。中国大戏院的重新开张,在她看来也预示着原创中国戏剧崛起的可能,“我希望全世界有探索意义的剧目都可以在这儿演出,未来还可能在舞台上做科技的尝试,创作视觉艺术、视觉化的作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