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智资本创始人李聪亮认为从需求端来讲,我们每个个体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和行为越来越多,三年前每个人在互联网的时间大概是每天3到4小时,而今天是每天6到8小时,已经翻了一倍,再过两三年可能是每天十个小时,你的时间增加,你产生的互联网的行为和你的表现会越来越多,会给大数据公司提供更多线索,它会挖掘出来你更多的个人爱好和个人层面的内容,换句话说,你应该预期的是说推荐给你的信息,虽然它更了解你,但它其实把你更多层面的喜好和需求给你满足了,从需求端来看,你会感觉到其实是一个被更多层面被满足的一个过程。
在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当下,数据产业已迎来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利好,但 “数据缺场景” 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不少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据本身不是资产,只有融入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转化为真正的价值。
数据,被视为人工智能认知世界的“原材料”。与算力、算法共同构成驱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从哪里来?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第一财经记者就这一话题,与行业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从行业整体来看,尽管在大模型、智能体以及具身智能等方向上的技术突破迅速,但“数据稀缺”仍然是一个共性难题。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或许也在于行业各方的生态共建。
技术不仅赋能知识获取,更促使高校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跨学科人才成长。在工具日益智能的时代,“学文学理不纠结”能否成为现实可能?
人工智能正催生一批全新职业,但这些岗位同样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在《头脑风暴》现场,嘉宾们认为: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变革,我们既要拥抱创新,更要正确审视人类劳动的未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