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晓强:绿电从“建好”迈向“用好”阶段丨2024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4-01-23 18:52:21

作者:2024经济展望 ▪ 首席评论    责编:杨恺宁

绿色动能如何给2024经济加力?如何有效用好西部的绿电产能,本地产业探索和外送通道畅通的解题思路是什么?随着我国“双碳”目标逐步推进,“2030年碳达峰”目标如何量化?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提速?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劲”如何?促内需,新能源汽车的潜力空间在哪?氢能产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举报

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些数据是2023年绿色经济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展望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劲”如何?我国新能源产能建设大超预期,未来如何有效消化?新能源“新星”氢能产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吗?如何看待低碳领域的国际竞合格局?“2030年碳达峰”目标越来越近,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实质影响?就以上问题,第一财经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

 

绿色动能如何给2024经济加力?

第一财经:您对中国经济2024年的GDP增速有什么样的预测?

张晓强:我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5%,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第一财经:2024年,绿色低碳领域如何带动经济增长?

张晓强:目前看,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能够超过2.4亿千瓦,这一规模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之和的2倍。截至2023年末,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将达到10亿千瓦,加上水电和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装机总量将达到14.5亿千瓦,这是一个重大进展。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清洁能源装机量,为今后各行各业提供绿电创造了条件,使得它们推进减碳工作有了坚实基础。

 

新能源装机量创新高,如何有效用好绿电?

第一财经:在新能源生产和消费中间还有存储、运输、基础设施环节,同样带动大量投资。2024年,要进一步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您认为哪些环节可以加速推进?

张晓强:确实,因为我国风电、光伏的发展非常快,装机能力上来了以后,发出的电一定要用好,否则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但是,我国风电、光伏最优势的地区是在西北地区,国家规划的一些大规模的风电光伏基地主要也都在西北地区,确实距离消费电力或者消费能源的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远。那么下一步,我们绿色能源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如何将已经发展起来的绿电,充分地产能利用起来。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在西北地区就地消纳一部分。西北地区自身去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一部分用绿电的产业。比如2023年6月国经中心在新疆哈密地区调研,那个地方光伏资源非常好,但是本地工业不多。河南是对口支援哈密市的,河南是电解铝“大省”,将来也面临着“双碳”、能耗等等制约,所以哈密和河南进行商谈,有没有可能河南一部分电解铝产能转移到哈密,哈密用的是绿电,且电价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绿电如何有效地外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抓紧解决。近期国家公布了《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水电、风电、光电大规模发展以后,如何更加科学地规划外送通道、加大建设力度。

2024年能源工作会议宣布,计划2024年再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此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如果按照能源工作会议的计划来实施,到2024年末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就已经能够达到12亿千瓦了,比我们预想的进度大幅提前,那么如何有效地把它用好?不论是本地消纳和送出,还是储能、智能化电网的平稳运行等等,真是一个我认为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要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抓好。

第一财经:未来随着碳价的变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全社会多方面的指标陆续推出多种举措会督促大家注重减排,高能耗的产业可能会重新衡量的成本、收益到底是多少,这是不是会成为未来产业转移的一个动力?

张晓强:说得非常对。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试点多年,近几年在加快发展。但是,首先目前这个范围还窄,仅限于电力,以后要扩大。其次,目前我们碳交易的价格仍比美欧低得多,对很多高碳排放企业来说,压力还不够大,还没那么“疼”。随着未来“双碳”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比如国家已经发文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而且明确从“十五五”时期就要正式实施,将更加严格地考察碳排放。对各行各业,尤其是高排放的企业来说,它们都会更加重视。

第一财经:在2023年底的COP28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释放出哪些您认为对中国来说是值得关注的积极的一些信号?

张晓强:这次COP28非常重要,会议闭幕时间也是比预想的推迟了,当时是有几个难点问题,一个比较大的难点问题是对于化石燃料的表述,有些国家希望用“废除”这种词。但对很多国家来说,“完全废除”和国家实际情况差距太大,比如中国宣布的目标是“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到碳中和时还有20%的化石能源。对很多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如果发展的能源都没有保障,很多国家还是难以接受的。所以COP28最后用了“逐步替换”化石能源的表述,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信号,既指明方向,要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但是也不绝对化。

第一财经:在绿色低碳领域,我们看到国际间的竞争是在加强的,您怎么看待,我们现在所处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发展态势?

张晓强:2022年,中国消费了世界能源的26%,二氧化碳排放的31%,而且中国的能源结构仍是以煤为主。所以在2024年,在COP28的基础上,世界多国肯定也希望中国在降碳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中国煤炭消费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速,这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约54.1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占比从55.9%上升到56.2%。2023年初步数据已经出来了,我国一次能源消费达到57.1亿吨标煤,增长了5.4%。常态化情况下,一般一次能源消费增长0.4%,能支撑GDP增长1%,但2022、2023两年都接近1:1的比例。

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仍然在增长,但目前在消费过程中控制二氧化碳,还没有充足的解决办法。如何推进技术创新、利用价格杠杆、通过碳交易等多种措施,加大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节约能耗等工作,我认为是很大的挑战。

 

排放多少碳,才能称“达峰”?

第一财经:我们离“2030碳达峰”目标越来越近了,还有大约6年时间,“达峰”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对我们的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晓强:我们尽最大努力,争取到2030或者提前一点实现碳达峰,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有一个问题,碳达峰必须得有一个峰值,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宣布中国碳达峰的绝对峰值是多少。

以前大家参考的是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报告称:“2021年中国排放二氧化碳量为105亿吨”,2023年的表述为:“202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稍有减少”。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值得研究,因为煤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天然气和石油,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同比上升了0.3%,那怎么会碳排放降低呢?所以我对英国石油的数据是存疑的,请我国的研究人员要做科学分析,实事求是。

近日,国家提出“要摸清重点行业的碳排放底数”。所以我体会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自己对中国碳排放底数是不清楚的,没有权威政府部门发布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绝对值数据,2021年是多少?2022年是多少?没有。所以这也是我们智库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究竟中国“碳达峰”峰值的绝对值是多少?

 

新能源汽车如何突破重围?

第一财经:新能源车行业成为中国绿色转型亮点之一。您怎么看,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后劲”如何?2024年,它还有增量空间吗?

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连年快速增长,2022年生产超700万辆,比2021年增长超过95%。我认为,2024年在我们基数已经较高的情况下,未来将呈现出由高速向中高速发展的趋势。所以现在行业已经感觉到所谓“内卷”了,竞争很激烈,也有产能过剩的苗头。

下一步,首先产业要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比如新能源车,尤其是锂电车,在北方地区到冬天掉电严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再比如现在鼓励新能源车下乡,在农村,除了要增加农村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以外,还要适应农民适用的车型,相比小轿车,村民可能更愿意买新能源的皮卡,企业在适应需求方面需再下功夫。其次,和欧、美的企业界和工商界要加强合作。因为他们很多人认为,新能源或者新能源车的发展必须走和中国合作的路,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第三,我们自己也要改革。比如2023年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就没有了,但是现在欧盟反补贴调查,它是“算老账”,前几年的补贴,所以我们的政策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这样多管齐下。

第一财经:外需市场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挑战,所以要更大力度挖掘内需市场。您刚才提到汽车下乡、针对农民农村场景做新的产品设计,这是一方面。是还有其他思路?

张晓强:我国汽车行业近几年已经在强调,要从“限购”向“限用”转变,在购买上不要“管得过死”,在使用上鼓励“科学使用”,不要都跑出来。但是一些地方,仍然有种种原因,没有完全做到。至少北京仍然是严格地限购,即使是新能源车,其他一些大城市也有,像这些地区要从“限购”向“限用”去转变。

 

氢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吗?

第一财经:近几年,氢能成为新能源的“新星”。作为媒体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在2023年参加进博会的时候,发现氢能的展品展区多了。《首席评论》2023年采访您的时候,您说2023年中国氢能是开局良好,因为有了产业规划之后,产业得到促进和推动。展望2024年,您认为氢能产业会有哪些新的发展变化?

张晓强:我认为《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为氢能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还没到爆发式增长。目前我看到各个地方的龙头企业对氢能新赛道,有判断是万亿级市场规模,也有展望长远认为会达到十万亿级的大市场,高度重视。其中,“绿电制绿氢”是市场认为的重要方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关省份自己宣布的规划,到2025年建成的绿氢产能将超过100万吨。如果这些真的都能实现,到2025年100万吨绿氢的产能,如何有效地把它应用起来?因为绿氢高度集中在西北地区,当地能用一部分,大量的绿氢怎么运出来?我现在反而是更关心这个问题。

当然,也还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如果突破的力度不够,必然造成成本高,进而给大规模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带来阻碍。所以当下这一阶段,我们更多是呼吁要科学谋划好绿氢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把它用好。

第一财经:《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设置目标: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这一目标如何落地?您认为还需要哪些调整和创新?

张晓强:据我了解,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就是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中提出的“1+N”政策体系中的“N”,逐项加以落实,保证它更有效地落地。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前氢能应用高度集中在交通领域,实际上我们“用氢大户”是工业,在绿氢成本可负担的情况下,如果逐步引导用绿氢置换灰氢,这样就能大幅增加绿氢的应用场景。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制片人 尹淑荣

相关视频
04'04''

张晓强:中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远超预期,如何消化?丨2024经济展望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目标:2024年,实现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在《2024经济展望》专访中表示,按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规划,到2024年末,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将提前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规划》中“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绿电的建设速度远超预期,但大规模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如何就地消纳和有效外送是绿色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链中下游的智能电网、储能、运输和应用场景必须加快建设,要多措并举,将已经建好的大规模绿电充分地利用起来。

65 02-05 17:01
03'05''

近年养老金涨幅缘何收窄?专家这样分析

统计近年我国养老金上调幅度可以发现,2016年养老金上调约6.5%,2017年上调5.5%,2018年上调5%,2019年5%,2020年5%,2021年4.5%,2022年4%,2023年3.8%,涨幅呈现收窄的趋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专访时分析了影响养老金涨幅的几大因素。

60 02-01 11:01
01'24''

郑功成:未来社会保障改革要赢得满堂彩几乎不可能,深化改革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我国在2022年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24年1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采访时表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层级的制度安排,各个地方的缴费水平不太一样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要把这个制度变成全国统一,要深化改革,让制度走向公平。

32 02-01 11:01
01'41''

郑功成:养老保险基金不是结余越多越好,大可不必担心“将来领不到养老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采访时表示,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定养老金制度是崩溃掉的。法定养老金制度不可能破产,不可能崩溃,并且不是一个“差钱”的问题,养老金结余不是越多越好。

35 02-01 11:01
02'08''

郑功成:我们是世界上“最富”的医保制度,但应改革个人账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采访时表示,我国巨额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率的使用。他认为,深化改革的下一步应该改个人账户,改革的目的是化解所有人对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让“谁都不害怕生病,谁都不担心看病”。

29 02-01 11:0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