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和垂类大模型训练需求会逐步增加
北京蓝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FO葛瑞娟: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对算力的需求虽可能有所减少,但未来的重心无疑将转向推理。当前,国内主要聚焦于基础模型的研发,然而,部分国内厂商选择放弃基础模型,转向垂直领域和场景化的模型开发,这导致场景化和垂直领域的模型数量日益增多,并相应地增加了训练对算力的需求。所以,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优化,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可能会呈现下降趋势,但当前已部署的算力资源不会在未来出现闲置。
训练和推理对算力需求不会减弱 仍会持续增长。
北京数道智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甄鉴: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将会上升,而推理需求更将出现显著增长。模型训练的根本逻辑在于只要有新的数据产生,就需要训练。我们不能停留在当前的时间点,认为历史数据训练完毕即可结束。实际上,当前每年新增的数据量远超过去100年的总和,因此,对数据训练的需求仍在持续上升。
然而,目前(训练)成本问题可能构成一定的挑战。
训练是生产过程,而应用落地和推理则是使用过程。当推理端的应用带来经济效益和资金流时,这些资金将回流至训练端,推动其持续发展。未来,随着两者的平衡发展,训练和推理将形成良性互动,如同跷跷板的两端,共同向上攀升。
未来AI的第一个工作可能是生产合成数据
邦银金租副总经理李树林:有人担心数据可能会耗尽,是基于数据增长速度无法满足AI需求增长的假设。然而,这里所说的数据主要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事实上,合成数据(synthetic data)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例如,英伟达在其3400亿参数的模型中,98%的数据都是合成数据。明天的AI使用的数据不在今天的世界里面,合成数据的占比和重要性将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未来AI的第一个工作可能是生产这种数据。
AI模型在各个领域和场景的应用前景广阔,对推理的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自动驾驶为例,它要求模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推理并作出响应。这种要求对于算力的支持和保障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租赁行业信源或爆料征集邮箱:gaoyining@yicai.com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剧变,美联储降息预期摇摆引发全球市场震荡,香港资本市场却呈现罕见韧性,逆势走强。在充满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中,香港这座让中国“链接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重构价值逻辑?如何再认识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战略定位?第一财经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
第一财经专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立法会财委会主席陈振英,深入观察香港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以离岸人民币深化、数字金融突破及绿色金融提速三大方向为切入点,展示出香港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未来定位、强劲韧性和活力。
第一财经专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黄英豪,深刻洞察香港如何凭借制度红利、科技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化,从传统融资窗口迈向全球资本新引擎的多元化资本生态格局和创新路径。
2025年,港股泡泡玛特等新消费股股价屡创新高,从折价“洼地”到红利“快车道”,港股生态正经历何种深刻变革?新消费龙头股价缘何领涨?内地企业为何扎堆赴港IPO?第一财经专访中信证券全球股票资本市场联席负责人李航,深度解析港股价值重估的深层逻辑与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