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货币政策方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物价涨幅目标设定在2%引起广泛关注。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重点工作第一位,基于哪些考虑?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具体投向和预期效果如何?稳定楼市股市首次写到了总要求中,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如何解决优质供给不足的问题?“适时降准降息”,预计今年降准降息的节奏和力度如何?把物价涨幅目标由3%调整到2%,有何考虑?“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体会涉及哪些领域?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李迅雷的主要观点:
扩大内需以获得更好的供需平衡
赤字规模增加对于促消费增长有积极作用
以旧换新带动乘数效应扩大 比直接发钱效果更为明显
建议在一般预算中也拿出一部分用于促消费
楼市与股市稳定有助于经济良性循环
预计会有稳定股市楼市的政策推出
一季度货币政策调整可能性不大
预计今年会有小步多次降准降息
AI与传统商品服务结合以扩大优质供给
央行今年购入国债可能性较小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还很充足
3%是物价控制目标 2%是奋斗目标
物价目标与货币供应量匹配 关键是提高投资效率
金融创新可给予实体经济多领域融资便利
扩大内需以获得更好的供需平衡
第一财经:全方位扩大内需列为了今年重点工作的第一位,您认为这样的调整的意义何在?基于哪些考虑?
李迅雷:我觉得有多个方面,第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定调了,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加大。那么另外一方面,实际上我们国内也面临着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从去年来看的话,PPI跟CPI相对来讲都是比较低,所以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大力扩大消费,对于我们获得一个供需平衡,然后让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能够得到体现。
赤字规模增加对于促消费增长有积极作用
第一财经:赤字率4%左右的调整,符合您的预期吗?
李迅雷:我觉得这次来讲的话,4%应该是在大家预期的上限,应该还是不错的。4%里面的话,对应的一般财政赤字规模是5.66万亿,也就是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可以用来促民生、促消费、促增长,我想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那么这指的只是一般预算赤字。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整个财政规模,包括特别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在内的,它的规模是达到了11.86万亿。有这两项作为支持,今年我想5%的目标还是有望得以实现。
以旧换新带动乘数效应扩大 比直接发钱效果更为明显
建议在一般预算中也拿出一部分用于促消费
第一财经:3000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您认为它的具体投向和预期效果如何?
李迅雷:这个体量比去年要增长一倍了。去年我看大家对于以旧换新的评价都比较高,因为以旧换新确实能够对我们比如说家电行业,对于手机,对汽车,还有像家具、家装等等这些领域都提供了国补。我想这个效果非常好,而且它能够带动消费的乘数效应扩大。它跟消费券相比或者跟有些国家地区直接发钱相比的话,效果更为显著。
而且今年比去年翻了一倍,我想效果应该也有望翻番。当然我还是希望我们在5.66万亿一般预算的池子里面,是不是能够也拿出一部分来促消费,我相信应该会把我们说消费从商品消费扩大到服务消费,对于全面拉动消费的效果会更好。
楼市与股市稳定有助于经济良性循环
预计会有稳定股市楼市的政策推出
第一财经:稳楼市股市也首次写到了总要求当中,您如何来看待这种变化?
李迅雷:去年11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经提出来了,要稳楼市稳股市。如果股市稳了,那么我们经济的良性循环就能够体现出来。如果说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负数能够缩小或者是变正,这样对于我们的5%的目标实现有一个更好的助力。
同时来讲的话,稳楼市稳股市,它不是简单的就楼市股市而言,它还是要稳住整个国民经济。因为跟楼市相关的行业有50多个,这50多个行业对于我们的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当然也是非常有利的。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也能够起到促消费的作用,意义应该还是比较大的。我觉得应该会有楼市、股市这些的政策,它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相机抉择。
比如说我们今年如果能够降准降息的话,对于楼市是一个利好,对股市也是个利好。比如说去年提出来的专项债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收储,可以购买土地,可以购买普通商品房作为保障房等等,我想不限于这样一些政策。比如说今年是不是有可能对一些一线城市进一步开放限购,这对我们楼市也是有积极的作用。
比如说像股市来讲,我们这次也提出来要鼓励兼并收购,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然后要积蓄我们稳市场的力量。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没有展开的政策,我想有可能的话,今年也能够在楼市、股市上面得以体现。
AI与传统商品服务结合以扩大优质供给
第一财经:《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还提到了进一步解决优质供给不足的问题,要扩大优质供给,优质供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来解决优质供给不足的问题?
李迅雷:我们现在消费在升级,居民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比如说我们现在如何来适应银发经济时代,对于养老、旅游、休闲、保健等等方面的服务。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进入到 AI时代,传统的一些服务能不能更加智能化、更加便捷化,这方面就是一种优质的体现,这种需求是会越来越多的。那么我们相应的产品相应的服务也要得到提升,通过 AI技术的应用,我相信以后类似的产品还会越来越多。
一季度货币政策调整可能性不大
预计今年会有小步多次降准降息
第一财经:《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强调了适时降准降息,您预计今年的降准降息的节奏和力度如何?
李迅雷:我觉得应该不会突发性的,还是可预期的。现在已经是3月上旬,我估计一季度的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因为一季度的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应该表现还不错,跟往年的一季度一样,就是一季度往往有开门红的局势。那么二季度以后咱们经济会不会有所减速,在往年是发生过。那么总体来看,我觉得降准降息的空间都还是存在的。我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判断今年大概有一个百分点的降准,可能还有0.6-0.7个百分点的降息,应该还是采取这种小步多次的降准降息的办法。
但是我觉得外部环境对我们降息是比较有利的。第一,到目前为止,美元指数已经是明显走弱,人民币汇率也是处在一个稳中有升的态势当中。第二,我们目前物价水平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低,PPI现在还是负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并不低,还是处在历史的相对高位,我想我们降息跟降准的需求还是存在。
央行今年购入国债可能性较小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还很充足
第一财经:为了应对内外部可能的不确定性,业内预测今年LPR可能有大幅的下降,或者是必要的时候,央行也会重启国债购入或者加大买断式的逆回购等操作,您认为这些操作在今年的可能性大吗?
李迅雷:因为现在刚刚还属于在一季度了,我觉得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去年确实我们的偿债的收益率水平下降幅度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之下,今年如果再要购入国债,央行购入国债,我觉得可能性会比较小。除非我们在这些今年的国债发行过程当中遇到一定难度,如果正常情况下就用购入国债的方式来释放流动性,在历史上也不常见。
那么要保持流动性的稳定、适度灵活的话,我想我们更多会采取逆回购的手段,这也是我们央行最常用的手段。那么我想今年来讲的话,逆回购的方式可能会用的更多一点。至于LPR,如果在降息的情况下,也会相应下调。所以总体来讲的话,我们货币政策所运用的工具还是比较多,也可以是多种货币政策并用。比如说像MLF、PSL等等,结合逆回购,或者买断式逆回购都可以来用。
3%是物价控制目标 2%是奋斗目标
物价目标与货币供应量匹配 关键是提高投资效率
第一财经:今年另外一个调整就是把物价目标由3%调整到了2%,您认为这个原因是什么?同时《报告》当中提到了适时的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物价水平调整到2%,是否是也基于这种匹配的需求?
李迅雷:对,首先我想说明一点,大家对于物价的目标在过去有一种误解。实际上我们从2004年以来的话,一直就把物价的目标控制在3%。3%如果超过的话,那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通胀了。2%是一个温和的、最合适的通胀水平,也是各个国家都期望的。
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到要促进物价的合理回升,那么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的物价水平是偏低了,这是我们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还是咱们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第一次出现的。所以通俗的讲,过去的3%是控制目标,现在2%是我们要奋斗的目标,也就是要让物价合理回升,所以这个意义是不一样的。
要让物价合理回升,那就应该要扩内需、要促消费,所以我想今年在促消费上面的力度会比较大,这也是有利于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那么至于货币政策方面,因此也要相匹配。我们不能够把货币供应量做得更大,使得我们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跟我们物价不匹配,我想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关键还是要提高我们的投资效率。
金融创新可给予实体经济多领域融资便利
第一财经: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您认为会涉及到哪些领域?
李迅雷: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非常广的,因为我们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咱们的证监会都提出了要做好金融5篇大文章的实施。一些科技类企业或一些小微企业,它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那么这个就需要我们采取多重金融创新的手段来给予这些企业或者给予这些行业一种融资的便利。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发一些叫科技的创新再贷款,由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低息资金,定向向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或者成果转换进行贷款,比如来设计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可以重点覆盖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或者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来对科技企业的贷款提供征信。
此外,在绿色发展领域里面,发行绿色债券等等。另外的话对于民营的小微企业,我同样可以用像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然后核心企业票据融资等等,所以我觉得创新的工具方向应该还是比较多的。这方面因时而变,因行业而变,因我们的目标而变。对于我们这些企业,对于这些行业还是要给予好充分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