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政策细节和实施节奏、力度,在两会期间的主题发布会中逐渐明晰:如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今年将择机降准降息,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化债路线分三点进一步细化等等。政策发力方向是扩内需、促民生,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本期嘉宾认为,目标明确的同时,也要注重长期的可持续性。比如,在推动包括服务消费在内的短期支持同时,也要坚持中长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夯实,从而进一步释放未来长治久安的消费潜力。
如何理解对消费的支持仍是温和支持?财政政策是否有前置的需要?“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财政政策还有什么增量空间可以想象?货币政策还有多大空间?科技的发展会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复苏和市场重估? “投资于人”如何激发消费动力?对经济增长、民生领域有何影响?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邢自强的主要观点:
全国两会出台政策符合预期 给市场一颗定心丸
财政率先发力并将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刺激消费不仅限于实物消费品 服务消费值得支持
优化假期制度可能增加消费潜力
货币政策在打破低物价循环方面起到先锋作用
降准降息有空间 财政和改革政策需要发挥更大作用
决策层可以做好从基础设施到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生态构建
民营企业对本轮AI落地等创新领域的贡献功不可没
房地产市场回稳 但仍有两个问题待解
在发展中看待化债是亮点 给予地方政府新的投资空间
打破低物价循环有利于控制债务风险
育儿补贴等多项“投资于人”政策 推动消费和经济更加平衡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反衬中国政策稳健性
全国两会出台政策符合预期 给市场一颗定心丸
第一财经:Robin你好,《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继续提到了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看到你的解读认为这是符合预期的,但为何解释《报告》当中对消费的支持仍是温和的支持?
邢自强:在全球经济变幻莫测,特别是美国现在充满了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它的很多关税、移民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扰动的情况下,两会出台的政策符合预期,实际上是给市场一颗定心丸。
像您提到的,对于消费这次支持力度也加大了,从去年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500亿增加到了今年的3000亿,涵盖的品种变多了。而且在消费品的直接刺激以外,也有针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底层老百姓社会保障和医保福利的提升,我们估算大概是750亿左右,再叠加一些体制内的薪酬调整,总体上对消费相关的刺激力度达到了5000-6000亿人民币,也是比去年上了一个台阶。只是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比较大,140万亿的名义GDP了,这个刺激力度可能总体来讲相对于宏观大环境是比较平和,比较温和,是给投资者心中吃了一个定心丸。
财政率先发力并将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第一财经:财政政策力度和节奏是否有前置的可能?
邢自强:对,我想财政率先发力肯定是今年的一个特点。譬如说去年也做了关于消费品这一块的支持,但更多的是从9月份才正式落地。也就是说去年满打满算可能最后4个月,大家感受到一些国补带来的对家电、汽车销售的帮助。
今年新年伊始,其实这块的补贴已经如火如荼展开了。包括手机,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等都纳入进来了。所以今年财政确实有一个率先发力的特点,但就像刚才讲到的,它也可以根据一年之中的情况,外部环境贸易摩擦的变化,进一步加码,我觉得这是今年财政既前置发力,但后续又审时度势有加码空间的一种选项。
刺激消费不仅限于实物消费品 服务消费值得支持
优化假期制度可能增加消费潜力
第一财经: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你觉得还有什么增量空间可以想象?
邢自强:譬如说当前对于消费这块的支持,我刚才测算了总体力度5000-6000亿,还是比较温和。但是如果大家可以进一步创新性地创造条件,对消费的支持可以不局限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品,服务业的消费也值得刺激,值得支持。包括娱乐、出行、餐饮、外出等等,因为中国老百姓对这块的需求也很高。老百姓如果吃的玩的包括看的电影,包括玩的游戏,大家对画质水平要求更高,其实使得这些上游的企业对芯片的要求可能也精益求精,进一步带动硬件的更新换代。
通过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和刺激力度之外的一些创新政策,比如说年假的安排,再譬如说这次两会也重点提到了在几个行业,像养老,像医疗进一步的开放,既对外开放也对民资开放,我想这些都是尽量给消费场景创造条件。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也反复强调过的,消费增长的源动力还是来自于收入,收入有两个层级,一个就是给大家制造更好的工作岗位,未来的收入预期变好。
货币政策在打破低物价循环方面起到先锋作用
降准降息有空间 财政和改革政策需要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财经: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今年将择机降准降息,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所以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期待和预测?
邢自强:说句老实话,中国打破低物价循环,逐渐让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预期回到正循环,央行和货币政策是打了头炮,起到了先锋军的作用。特别是去年9月下旬,一系列的政策调整,金融政策、货币政策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信心托底的效果。
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有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高度关注,今年当然还有降息降准的空间,但是部分意义上也受制于外部环境。能降息,但是降的频率不会太多了,能降准,但是可能也是比较温和的。
相反需要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刚才咱们一直聊到的,财政能不能相机抉择,进一步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改革能不能以包括2.5亿农民工为代表的社会保障福利的夯实,来进一步增强居民降低预防性储蓄,长期消费,长治久安的信心。
决策层可以做好从基础设施到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生态构建
第一财经:人民银行宣布设立两项新工具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以及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你认为科技方面未来的发展会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复苏和市场重估?
邢自强:科创确实是这次两会的重头戏。首先我们看到了您提到的央行的一些创新性的工具,支持科创,包括再贷款,也会从过去的5000亿增加到8000到1万亿;其次包括发改委领头的,可能央行地方政府和银行也会参与的,国家的初创的基金会增加到1万亿左右;再次央行也和金融各个部委在联系,是不是成立一个债券界的科创板,就是让科创型的企业和投资于科创企业的PE、VC这些私募基金企业去发行长久期的债券,这些都是非常多的新形式的支持科创的行为。
民营企业显然在这一波AI落地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创新领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决策层也可以做好从基础设施到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一些更好的完善生态系统的构建,这是这次两会的一个重头戏。
民营企业对本轮AI落地等创新领域的贡献功不可没
第一财经:《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了,要大力发展AI+,你也提到这次很多的政策重点都放在科技创新上。可不可以这么说,这会成为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面临内外不确定性时的一个重要的“撒手锏”?
邢自强:一定是的,现在进入了特朗普2.0阶段。外部固然有各种贸易摩擦投资限制的噪音,但是我们也观察到了,随着“Deep Seek”、“六小龙”为代表的中国科创能力的涌现,决策层也抓紧召开了座谈会,来凝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我也注意到了有一句话意味深长,一字值千金,那就是提到了决策层也是在实践中看到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想这就印证了刚才我们讲到的,越是面临中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科技竞争,越是要肯定民营企业对中国科创的功不可没,民营企业在中国下一阶段的产业链的升级当中的不可或缺性。所以这一次我还是觉得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很好起到了恢复信心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
房地产市场回稳 但仍有两个问题待解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稳住楼市股市也是被首次写入到了任务当中,提出了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如何来预测这个政策未来的具体实施办法,您觉得它会起到一个多大的拉动增长的作用?
邢自强:从2021年楼市进入调整,通常到第四第五年的房地产调整慢慢接近尾声,甚至慢慢就进入新稳态走出来了,不再是经济的拖累了。
但是我们毕竟面临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房地产已有的债务问题怎么重组,存量问题。第二个是库存何时消化。我也看到了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这两个问题都有新的论述。第一就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防范地产开发商的债务违约风险,这也是最近四年来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那是不是意味着接下来从中央政府到中央银行在打破思维定势,比如说对道德风险的担忧等,而进一步介入到处置这些存量的债务重组,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其次也提到鼓励地方政府以地方专项债等形式去收卖不出去的商品房,而且对收这些房子的价格和用途更加灵活。当然我们仔细做过测算和案例分析,可能现在困扰地方政府去动用专项债和再贷款去收储的一个痛点,就是如果是纯粹从项目盈亏平衡的角度来衡量,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把它们改造成保障性住房,租金回报率相对比较低,可能跟将来的运营成本比起来,地方政府也是束手束脚。所以还是要站在国家整体宏观领域改革的角度,是否要考虑到一二线城市生活着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就业人士,但是缺乏保障性住房,所以这是一个一举两得,通过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去介入,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在发展中看待化债是亮点 给予地方政府新的投资空间
打破低物价循环有利于控制债务风险
第一财经:化债三个详细方案公布,包括加快落实落细置换、持续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剥离融资功能、 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怎么来评价这个细化方案?
邢自强:这次新的亮点应该还是提出了在发展中看待化债的观点,这也符合打破低物价循环的定义。
去年七、八个月我们也反复强调过,如果越强调财政的减速,强调债务的去杠杆,有可能陷入了低物价循环更难走出来。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服务卖的上价,CPI、PPI回升,名义GDP作为分母就变大了,反而债务率容易企稳,更好地控制债务风险。
也提出了要给地方政府新的投资空间,所以我想可能更多的就是以更透明的一些方式去融资以及财政的转型,比如说从中央到地方财政过去还是较多的注意建设类的财政,投资端像工业产能,像制造业的升级以及基础设施,但是中国也进入了要逐步的平衡消费和投资,形成一个更好的良性内循环的阶段。
也许我们的财政会逐渐转型到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端,解决广大农民工在内的社保福利问题来刺激消费,这样也使得地方“投资于人”有新的进展。
育儿补贴等多项“投资于人”政策 推动消费和经济更加平衡
第一财经:对,说到“投资于人”,我们也看到了细节,首先我们看到生育补贴出来了,同时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激发消费动力,这会对经济增长、民生领域有何影响?
邢自强:我想这就是去年下半年大家一直孜孜以求打破过去路径依赖的重要一步,就是从“投资于物”,投资于这些生产设备、基建,转向投资于人,最终尊重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带动消费带动经济更加平衡。我想投资于人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迈出了重要一步。
譬如说您刚才讲到的生育补贴,社会保障福利的夯实,这些都是“投资于人”的形式。当然了我们也期望看到具体规模的落地。现阶段我们观察到的还是比较局限在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一小部分,今年会提高医保和社保福利,总计大概是750亿左右,这个规模还是相对温和。如果要让广大的2.5亿农民工都被包含在跟城市逐渐接轨的这种福利体系当中,可能还需要中央财政有更大的转型,所以提出了新的方向,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接下来就看如何采用财政转型,使得“投资于人”,特别是社会保障福利的夯实能够尽快落地。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反衬中国政策稳健性
第一财经:今年对于经济增长的目标仍然设在了5%左右,在扩大内需成为我们首要任务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5%左右的增长?
邢自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贡献越来越明确的标志。所以我想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第一要靠内需了,第二更多的依赖新质生产力,而非传统的房地产和制造业。
当然要实现这些还需要宏观政策加力。因为全球外面的很多不符合预期难以判断之处,反衬了中国政策符合预期的稳健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全球从商界到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小荷才露尖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