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数据显示,在华的外资企业贡献了我国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中国市场的转型升级对外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管理咨询公司眼中,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如何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又如何应对不久之后的“碳关税”挑战?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第一财经对话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有哪些变化?
第一财经:中国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人口结构、技术发展,以及包括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您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
戴璞:我看到中国公司正在提升自身水平并向产业链更高端进军。这种高端化和复杂化是多年研发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服务高要求的跨国企业。一些供应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他们的客户,并开始进军那些过去常常由跨国企业主导的高端细分市场。如今,跨国公司正面临实力强劲的中国竞争对手。它们具备典型的中国企业特质:“中国速度”、创造力、新技术快速应用能力以及高速试错模式。由于是它们的本土市场,它们能以更快的节奏部署资本,而跨国公司则需要从外部调配资源。所以我认为,当今中国市场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竞争更激烈了。过去也很激烈,现在更是如此,而且竞争同样出现在了高端领域。但这其实是许多市场的常态,跨国公司对此并不陌生。这一点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化工、制药、服装乃至美妆行业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一些中国品牌正在挑战欧美巨头,有趣的是它们的切入点不同。有些以科技为背书,虽然缺乏品牌,但通过专家的背书,推出定位不同,比如更强调质量、更具性价比而非高端形象的产品。这些变化也在重塑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中国提振消费关键点有哪些?
第一财经:中国正努力提振消费和内需,您对此有何建议?
戴璞:内需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居民最终消费,即你我作为消费者的消费。二是企业间需求,例如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用于生产等。对居民的国内消费来说,钱不会从天而降。因此,你和我只有收入增加、可支配收入增长,才会消费更多。这也与社会保障体系密切相关。这需要大幅度的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养老金制度,并促使人们以不同视角看待自身资产。如今,有一些人认为房产价值下跌导致自身财富缩水,但真是这样吗?并不是。除非出售房产,否则这种缩水并不真实。只要住在房子里,价值波动并不影响实际可支配资金。这更多是心理效应。因此,解决消费问题需要短期措施来重塑信心,以及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储蓄并引导其流向。
新型消费蕴含哪些机遇?
第一财经:在近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出现了“人工智能+消费”、数字消费、低空消费等概念。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型消费?
戴璞:我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快速应用新技术。许多公司都迅速将DeepSeek融入它们的工作流程。这就是“中国速度”,全球无出其右。这将提升生产力。低空消费或数字消费并非全新概念,但政府的提及往往伴随着支持和鼓励。
从“国际化企业”到“跨国企业”有多远?
第一财经:如今,中国企业正在快速出海,但许多企业仍缺乏经验,您对这些企业有何建议?
戴璞:我的第一条建议是聘请优秀顾问。正如您所说,这些企业未必准备充分。许多中国企业在本质上非常国际化,因为它们长期出口。以化工行业为例,它们当中不乏市场领导者。一些企业在某些化合物领域占有超过50%的全球市场份额。但他们是跨国企业吗?并不是。它们中大部分都不是跨国企业,它们的品牌在海外几乎无人知晓,它们对遥远的海外客户也毫不了解,因为它们依赖分销商和代理商。而这些合作方几乎没有信息交流。或许它们的定价也过低。要改变现状并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必须理解客户需求。这需要建立本地化团队,包括中国员工和外国员工,深入了解欧洲、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市场的特殊性,从而定制产品并建立客户黏性。构建这样的国际化平台需要大量努力,可能涉及收购外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并外派具备语言能力的人员。将更多的中国国际企业转变为具有可辨识品牌和真正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需要一些时间。这一转变将通过在中国境外建立工厂和开展研发来实现。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碳关税”挑战?
第一财经:这些出口企业普遍面临关税问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生效,比如钢铁和铝制品行业将承担额外成本。英国版“碳关税”也计划于2027年推出。您对中国企业应对这些挑战有哪些建议?
戴璞: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英国等其他国家的类似政策并不能视作简单的关税,而是再平衡机制。欧盟由此向世界宣告:我们拥有庞大市场、富裕消费者,27个国家拥有统一的规则。其中一条规则是欧洲将其经济脱碳作为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要么接受这一目标,要么失去欧洲市场准入资格以及与欧洲公司同台竞技的机会。所以碳边境调节机制并非在边境直接征税,而是要求企业在本国,如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未通过碳税或碳交易机制支付碳排放成本时,需在欧洲补缴差额。这是一种公平竞争机制。欧盟并不是单一国家,要求27个成员遵守这一规则以进入欧洲市场,为此制定了透明且提前公布的规则。也许这对高碳行业不友好,但中国在能源转型上领先全球。因此,中国无需担忧这些规则,它们反而会加速国内转型,这也是欧洲正在做的。例如,部分铝企未等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明年生效,已将产能从北方转移到四川、贵州、云南,利用水电生产低碳铝。中国的再生铝经济正在崛起,因其大幅降低碳排放。钢铁行业也是这样。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中国实际上已经为其雄心勃勃的双碳目标做好了充分准备,我并不为此担忧。但中国需调整产业布局。碳关税是一道“壁垒”吗?是的,但却是为了地球福祉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