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加速向物理世界渗透的当下,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作出前瞻性判断,他认为未来 5-10 年,汽车将成为人工智能以机器人形态落地的最大应用场景。同时他警示,若未来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跑在有后门的非国产操作系统,产业规模扩张将伴随系统性安全风险。
数据,被视为人工智能认知世界的“原材料”。与算力、算法共同构成驱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从哪里来?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第一财经记者就这一话题,与行业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从行业整体来看,尽管在大模型、智能体以及具身智能等方向上的技术突破迅速,但“数据稀缺”仍然是一个共性难题。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或许也在于行业各方的生态共建。
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同济学生、B站UP主张子豪带来了他二次开发的宇树机器狗,并表示宇树机器人的灵魂在于二次开发。
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处处长潘焱表示,上海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在工信部的支持下成立了首个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创新中心。目前人工智能开源生态体系初步建成OpenLoong项目;国地中心、智元机器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库帕思科技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百万真机数据集。同时,龙跃大模型、“格物致知”开发平台、白虎数据集等都取得了系统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