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扭秧歌到马拉松大赛,人形机器人还有哪些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技术突破、场景融合,具身智能何时迎来工业生产的“破晓时分”?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仁新机器人首席执行官胡豪杰,探索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创新突破与未来布局。
本期嘉宾是仁新机器人(LE Robotics)首席执行官胡豪杰。仁新机器人深耕焊接、切割领域,近年来将具身智能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深度融合,推出了“具身智能焊接+切割机器人”产品体系。自2023年加盟以来,胡豪杰带领团队成功布局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目前已与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特约评论员上海弘晖资产管理合伙人 边贺
本期看点
★具身智能如何开启工业新应用?★工业机器人如何真正渗透市场?★“人机共存”未来将成常态★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出海的战略破局
1具身智能如何开启工业新应用?
仁新机器人隶属仁新企业集团。集团创始人胡亚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扎根焊接电机、材料研磨等基础工业,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集科研、制造、贸易于一体的多元化国际企业,业务覆盖近40个国家,年营收逾10亿美元。作为集团重点培育板块,仁新机器人以人工智能非标焊接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升级,开辟“具身智能+焊接切割机器人”全新赛道。
刘晔:您父亲一手创立的仁新集团是石英石化领域当中的全球细分龙头。作为一个“创二代”,您有很多选择,哪怕是机器人这个赛道可以做的也很多,为什么最后选择焊接机器人这个赛道?
胡豪杰:选择焊接这个赛道是因为焊接它有一定门槛,而且有一定的专业性。现在找一个博士生组成的团队,它不一定能做出来。你既要懂焊接,又要懂工艺,要懂视觉,还要懂人工智能,还要懂算法,还要懂机器人控制,还要懂工业应用场景,还有客户资源,它是个集大成的领域。所以说它的门槛就足够高,高到一般的竞品它是进不来的。
刘晔:边总作为一个投资人,如何看待胡总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选择?
边贺:机器人分很多种,有工业的,有人形、具身的。其实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很多行业里已经蛮普及了,比如以汽车行业、电子行业为代表的,附加值更高一些,还有走在更前端的一些行业。
其实我们这两年冒出来更多的,可能就是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让具身机器人或者叫人形机器人,突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但我个人觉得,如果纯粹论具身来说,它的应用场景还是相对受限的。认真理解一下胡总的产品,严格意义上未必叫具身,其实是一种工业机器人更加精细的应用。未必需要真的具有一些物理的四肢或者两肢,或者直立行走的形态。
胡豪杰:边总讲得很对,像汽车和电子器械用传统机械臂比较多,但是我们现在覆盖的是像核电、军工、环保装备、石化、天然气管道这些传统机器人做不了的领域。传统机器人根据示教编程之后的固定轨迹进行焊接、切割作业,它每一个工件都要进行严密的编程示教过程,每一件工件都需要几个小时的编程示教时间。我们的仁新人工智能系统识别过一次之后,相似型的工件可以完全自动化地去作业。
比如我们在蜀道集团的客户有一万多种类型的工件,我能为他节省几十万分钟的时间。过去传统意义上机器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现在能做了,所以我们对于具身智能的定义是,具有环境感知能力,能针对物理世界的变量做出反应,能自主完成作业。
2工业机器人如何真正渗透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约45万家机器人及相关产业企业,其中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1万家。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各类机器人正加速向细分产业场景渗透,广泛赋能千行百业。
刘晔: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不可替代?
胡豪杰:核电领域我们现在已经进去了,我们在中核集团有很多应用场景,主要针对核废料处置。核废料处置之前要穿很厚的防护服,然后人进去进行焊接和切割作业。我们现在机器人可以在远程遥控着开进去,甚至我们更高端的版本都不需要遥控,直接进去,它自己会寻找工件,完成切割和焊接作业,完全可以用于弥补高辐射、危险性工种的缺口。
国内竞争最激烈的是钢结构领域,因为钢结构是一个批量最大、成熟度最高的领域。我们采取差异化策略,走海外钢结构市场。比如欧洲和美国的钢结构市场,目前是没有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在里面的。我们海外产品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其实是大于国内的,这一点我很自豪,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在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是遥遥领先的。我们的产品一旦走到海外,就成了一个“三体科技”。
3“人机共存”未来将成常态
刘晔:目前在焊接、切割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有哪几个主要的赛道?在这几个主要的赛道当中,目前应用的覆盖率达到了多少?实际上它有机会达到多少?
胡豪杰:按照应用规模大小排列的话,肯定是钢结构、造船、核电、环保、石化、天然气管道。按照实际应用渗透率来说的话,钢结构肯定是最高的。钢结构的渗透率可能到了30%左右,但核电、造船、环保装备、石化、天然气管道这些的渗透率可能目前还不足10%,甚至不足5%,但是它有潜力。我觉得至少所有的行业潜力都在 50%左右。也就是说机器人它能替代50%的现有高危险、高辐射、高强度的工种,以及补充中国350万的焊工缺口。
在此基础上,针对市场空间我们也做过测算,是在2.5万亿左右,我们只要占其中1%,我们的年营收就能到250亿左右,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我认为,即使到了终局也还是会有人在工厂里面,它不会完全像科幻片一样全是机器人。比如有些工件有几千条焊缝,很多焊缝又细又小,这种场景还是需要人工去辅助机器人,它能够做到焊达率在90%已经很高了,到95%已经是十分理想的状态,肯定还是有5%左右的一个焊接需求,是需要人工去辅助的。
4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出海的战略破局
IDC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出海收入达到约95.8亿元人民币,海外业务成为重要业绩增长点。依托集团成熟的海外运营体系,仁新机器人陆续在北美、新加坡等地成立分公司,深度对接国际高端制造需求。刘晔:对仁新来说,整个国际化战略是怎么去思考的?接下来可能以哪些版图进行布局?目前大概做到什么样?
胡豪杰:我们的思考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根本上辨别我们最直接的替代方案是什么。其实我们最直接替代方案不是别的竞品,而是焊工师傅。现在全世界哪些地方最缺焊工师傅,哪些地方有工业回流需求,我们就到哪里去。所以我们成立了北美的公司,它有制造业回归的需求,加之焊工大量缺乏,所以这个市场的替代空间就特别大,补缺口空间也特别大。
像东南亚最近也有很多国家向我们咨询。它们在终端上有很多需求,包括基建的需求,包括制造业的需求,这个其实也是我们的一个新兴市场。像欧洲、中东,还有俄罗斯这些国家,它们的需求也是比较强烈的。但是我会以焊工缺口有多大,薪水有多高,以及迫切程度有多高来划分。
所以我们目前的布局,第一是北美,第二是欧洲,第三是中东,第四可能是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目前公司已经接到了很多海外世界500强的订单,我们2025年争取实现30%的收入来自海外。到了2026年争取实现50%的收入来自海外。2027年左右,我希望能够5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