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今天正式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领域迈出了战略性一步。具体的政策解读来听报道。
根据《实施方案》,上海设定了关键目标:到2027年,在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实现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聚集、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申城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实施方案》还明确了五大重点攻关方向:感知决策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协同技术、具身语料技术和自主操作系统。并从实际出发,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点明了五个"易入"赛道:即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
在政策支持方面,上海将加快核心零部件研发、打造热销产品、对销售或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给予最高5%且不超过500万元奖励 、以浦东张江为核心承载区,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事实上,在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上海,在具身智能产业布局方面 已经有了较为务实的系统。据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介绍,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一直领先全国。
【我们之前17年做到2020年的上海市的3年行动计划,再从2020年做到2025年的这个十四五的这个规划当中,我们都非常好的完成了,比如说在十四五的规划当中,我们原本在人工智能领域设定的是到2025年底要完成4000亿的产值,其实在2024年年底,已经是达到了4300亿,已经顺利完成了对吧?原先设定的6个集聚区,现在有四个集聚区也已经非常完善完备。】
而此次上海在具身智能产业的规划/体现出了/多重上海特色。
特色之一,在于发挥上海已有的大模型产业基础优势。上海已炼就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
特色之二,在于打出公共平台组合拳,统筹建设算力、数字孪生实训、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公共平台,给予建设项目最高5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特色之三,在于标杆型应用示范场景。相较其他城市,场景丰富多元是上海的独特优势。如智元机器人已切入商体文娱成熟场景;国地中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系列已在上汽延锋工厂锻炼上下料作业;开普勒则收获物流装配领域大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具身智能领域,上海已诞生多个“第一”,如全球首个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AgiBot World、国内首家实现千台以上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的企业、全球首个规模破百万量级的异构机器人数据集等。
而浦东则是上海重点布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聚区,仅张江就集聚了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绿的谐波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70多家,其中整机上下游企业50多家,覆盖约60%的产业链环节,且仍在不断构筑“磁场”引力。
针对上海作为具身智能创新高地 如何进入“加速跑”阶段?此次出台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将如何推动上海更好发挥产业优势?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 钟俊浩表示。
【以前的人工智能只是讲在讲大模型,那今时今刻呢,通过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和现在的终端硬件进行结合以后,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上。能够具备人的平衡能力,具备了人的智慧,而形成了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技术。我们把去年和今年都定为具身智能发展的元年,我相信,它在未来的应用当中。可以跟我们现在的人类的生活生产,整个社会的管理都起到很正向的积极作用,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总体规划,比如设定了有多少的核心区域,要达到多少产值,培育多少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