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经济将在传统需求平稳、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新需求破冰而出中阔步前行。
2015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开始稳定,但IMF的预期显示,中国CPI预期稳定在年平均2%左右,一直到2029年。
2025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成分有多大,取决于“适时降准降息”如何改变流动性和匹配程度。
中国银行家预期指数受到宏观经济事件如次贷危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球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影响,显示出供需因素对预期的持续调整,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碎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供给冲击成为主要挑战。
针对本轮通货膨胀,各国货币政策决策者放弃了“远期指导”,决策框架大体是“数据依赖”和“逐次会议决定”,评估“即时数据、变化前景、风险平衡”。
宝鸡人应该发扬过去开放、包容的宝鸡文化,积极吸纳全国全世界优秀人才,把宝鸡建成“五湖四海”的包容性城市。
本文探讨了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及其与时俱进的调整,特别聚焦于中国自2012年以来3%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的演变,指出该目标已逐渐转变为上限管理,并建议在保持3%通货膨胀目标的同时提高其达成弹性,以应对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挑战。
财政政策重点从税收政策转向支出政策,极大提振信心。在投资者预期修复阶段,政府支出政策的乘数效应大于减税。
未来美联储将通货膨胀目标设置在2%左右的可能性很大。
疫情过后,日本央行、欧央行和美联储三大央行政策取向和研究重点格外引人关注,这可以从三大央行研究年会和一年一度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一见端倪。
利率风险也使得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并造成广泛的负面效应。建议未雨绸缪,多管齐下,改进理财产品经营和监管。
今年服务消费强劲反弹,商品消费、投资和出口边际改善,大宗商品和猪周期影响CPI或先降后升。
季节性波动、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等原因造成外贸形势错综复杂,拨开迷雾,目前外贸形势尚可,今年出口大概率继续增长。
认识储蓄存款变化不仅有银行方面的原因,还包括居民的投资组合、预防性需求、消费选择以及政府利率调控等因素,一国人口和资本结构也长期影响居民储蓄行为。
决定欧美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货币政策本身,而且许多超出经济政策当局范畴,短期无解。
此轮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核心是美国加息,这是短期趋势。但是,也存在一些构成汇率未来趋势的中期因素,如俄乌冲突、新冠疫情防控、中美冲突等一旦长期化可能会形成新的汇率趋势。
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宏观经济,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会继续下行态势,并且有相当概率出现硬着陆。
在今年全球粮食红灯频闪、20多个国家出台粮食禁令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进口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
考虑主观因素,一些主要央行不再遵从传统的货币政策共识,各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各执一词。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讲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研究领域:货币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