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金:产业链会转移出中国吗?

第一财经 2020-05-18 17:49:04 听新闻

作者:王汉锋 ▪ 刘刚 ▪ 何璐    责编:任绍敏

中国只要继续开放拥抱世界、持续改革发掘内需潜力、创新升级,在四大内生优势之下,不宜对产业转移过度悲观。

今年疫情突如其来、冲击全球,不少人士担心“产业转移”出中国。我们在《全球变局中的中国产业趋势》(2018年12月)中深入分析了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之下的中国产业趋势,我们在本文继续探讨这一话题。

产业转移的三种情形,数据显示目前撤离中国的并非主流

目前产业撤离出中国的现象大致分为三种情形:第一,人工、环保等成本上升导致的产业转移,如部分相对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典型的如纺织行业、家具制造等,这类产业转移早在贸易摩擦升级前就在发生,并带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的增长;

第二,中国本土竞争者的成长不断扩张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市场份额缩小,如家电、智能手机、工程机械等,甚至也包括部分服务业,如零售超市等;

第三,为规避政策或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而考虑移出中国,特别是在近年贸易摩擦升级后。前述两种情形的产业搬离是与中国产业升级相伴随的“副产品”,不宜过度担心,只有第三类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中国产业竞争力基于四大内生优势,脱离中国需求建立产业链难度较大

中国制造业近40年来在改革开放基础上切合内需发展、从低附加值行业起步逐步实现结构升级,并延伸至中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到目前总工业产值占全球约30%、约70%满足内需,是基于大市场、大基建、全产业链及人才红利等四大产业优势。这些优势是内生的,最根本的是“大市场”且相辅相成,大部分发达及发展中经济体并不全部具备,使得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备独特地位。中国只要继续开放拥抱世界、持续改革发掘内需潜力、创新升级,在上述四大特征之下,不宜对前述的第三种情形产业转移过度悲观。

几组数据佐证我们的观点:第一,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2017年的数据,在华美企约80%的产品都在满足中国本地需求,仅有20%供往海外;

第二,我们统计的全球跨国企业在华每年收入约2万亿美元,且仍在稳步增长,相比那些业务只集中在本地的企业,毛利润率高出5~8个百分点,表明跨国企业从跨国业务包括中国业务中明显受益;

第三,中国近年继续开放,中国内需正在形成让跨国企业及本土企业同台竞技的大平台,根据中美商会的调查反映中国投资环境改善的美企比例逐年持续提高,2019年首次超过50%,表示已经或考虑转移出中国的跨国企业比例也逐年降低;

第四,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约30%且仍在扩大,依托于前述四大优势,脱离中国需求建立外部“产业链联盟”,将大幅提高全球范围的产品成本。

内需市场稳步增长,本土企业竞争力在增强,看好消费及产业升级趋势

百年一遇的疫情使得中国外围环境更加复杂,中国不仅在短期、在中长期都可能更加注重内需。近期中国推进要素市场改革、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举措就是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战略之举,我们认为中国内需消费市场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潜在规模史无前例,给在中国的企业创造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当前中国在符合三大特征的制造业:标准化制造;需要一定劳动力成本优势,特别是有知识含量的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如通讯设备、手机产业链、机械等领域已经展现出竞争力,未来可能在更多的偏中高端附加值的制造业,包括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科技硬件、医药及医疗设备等展现出更大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往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级,不仅在促进进口替代,也在帮助提高人均收入,从而推动消费升级。我们看好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的大趋势。

作者单位:中金公司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金点晴”。本文为中金公司研究部报告摘要,有删节。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