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有奖互动|第一财经八位记者答读者WAIC五大方向提问

第一财经 2020-07-17 19:18:06 听新闻

作者:易柏伶    责编:宁佳彦

一财君收到了网友提出的486条关于AI科技的相关提问,我们精选了其中部分问题,为您解答。

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众多顶尖AI科技让我们眼前一亮,他们也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一财君收到了网友提出的486条关于AI科技的相关提问,我们精选了其中部分问题,为您解答。

同时,您有任何关于AI未来的问题或畅享,可以点击这里参与互动,我们为大家准备了2台MacBook Air作为奖品

Q:国内的顶尖人工智能企业有哪些?

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技术,正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华为、科大讯飞、上汽集团、中国移动、APPLE等企业正在智能赛道纷纷发力

科技部在过去几年里建立了包括百度(自动驾驶),阿里巴巴(城市认知)、腾讯(医学影像)、科大讯飞(语音智能)在内的15个基于应用驱动、企业主导、市场导向原则的国家开放式创新平台。

Q:国内人工智能近几年的研究发展方向是什么?

A:人工智能软件实力是技术能力核心,硬件实力帮助产业迅速形成产品走向市场应用,人工智能巨头企业与投资机构开始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结合,尤其是电商、医疗与工业制造等基础设施领域,人工智能会加速落地。

Q:人工智能技术曾经几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这一轮的人工智能热潮和以前有什么样的不同?

A:经历多年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从高速成长期迈向理性发展阶段。无论是从投资数量还是金额而言,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都开始趋冷。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人工智能投资数量分别为619件、651件,而2019年这一数据骤降至331件。“有三个AI专家就能估值7亿、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近日一场线上会议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

Q:中国目前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处于怎样的水平?

A:根据报告分析,到2030年,全球得益于人工智能推动的经济增长将高达15.7万亿美元,中国就占到7万亿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流程自动化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增强型智能提升产品及服务的消费,机器辅助智能提高企业劳动力水平。

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国家,中国无论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还是投融资及专利数量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袭来,人工智能将成为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Q:未来人工智能与哪些行业或者场景的结合会更先落地和实现?

A:在多位投资人看来,人工智能软件实力是技术能力核心,硬件实力帮助产业迅速形成产品走向市场应用,人工智能巨头企业与投资机构开始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结合,尤其是电商、医疗与工业制造等基础设施领域,人工智能会加速落地。

Q: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如何?市场规模未来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最相关的行业有几个?

A:华为陶景文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数字技术的大量使用,全球将会诞生一个超过12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以ICT行业为例,2025年大概会有5万亿美元的规模,而零售将有1.5万亿美元的规模,智能制造也将有6.4万亿美元的规模。

Q:人工智能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如何?技术创新风口在哪?

A: AI深度赋能行业、技术突破融合、“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复苏以及AI向善规范发展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新趋势。

在抗疫防疫大背景下,AI医疗的商业化前景重新被资本看好。峰瑞资本副总裁王一恺认为,疫情成为互联网医疗占领用户心智、培养用户习惯的催化剂,医疗健康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诊断、治疗、预后、健康管理、医保定价、保险精算、药物销售、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在“新基建”推动下,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成为热点,尤以智能制造业最受瞩目。“新基建将是2020年非常大的一个转折点,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迎来历史性机遇,尤其是AI+工业制造,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视觉识别等技术,可以优化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创新奇智CEO徐辉告诉第一财经。

Q: 对于当今的人工智能,相对最成熟的技术是什么?

A: 资本对于核心技术和场景应用的偏好,在投资数量和金额上也有所反映。从人工智能各细分行业领域投资数量来看,人工智能芯片投资融资事件占比增加。从投融资细分行业领域金额占比分析,2019年度,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是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的重点,三大技术领域占总投资额的53.9%。AI行业应用是人工智能投融资的第二大领域。

Q:人工智能应用于实体经济的哪些领域?

A:我国互联网、金融、交通与安防领域,提供了超过50%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其次是消费电子和教育医疗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制造业,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只有5%左右。

接下来人工智能与工业的融合,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航道。预计到2025年,60%的企业业务流程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Q:无人驾驶真的不需要人来操作吗?道路上有那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无人驾驶安全吗?

A:马斯克在大会上表示:“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关键问题是安全性如何。这意味着你想要在99.99%后面再加上几个9,才能被接受。”

马斯克表示,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硬件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准备好了,但是仍然有很多软件的细节需要完善和提升,从而防止出现可能的安全问题。

Q:什么时候真正的智能机器人能走进家庭?

A:智能音箱作为各大巨头占领智能家居入口的第一枚棋子,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电子产品之一,也被认为是智能互联网的入口级、生态化产品。科技产业研究公司洛图科技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0年5月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307万台,同比增长31.7%;市场销售额为6.6亿元,同比增长30.9%,环比微增2.2%。其中,天猫精灵重回首位,份额为34.4%;小米位列第二,5月份额为33.0%;百度在整体市场位居第三,在屏幕音箱市场依然稳居第一。

Q: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中能够体现出最大化的表现是什么状况(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A:“公共数据的开放对基础研究的意义非常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需要大量的数据,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自己不拥有数据,因此就需要自己进行数据的标注,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现在的数据量已经达到了上亿量级。”陶大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办法的实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数据标准的问题,为我们节省了巨量的资源和资金。”

陶大程表示,现在如果有大量的公开数据,就能帮助研究学者获得数据,从而探求更好的算法、学习的方法和模型,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

Q: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发展怎样?

A: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告诉第一财经,AI教育的分层、分级很重要,不能拿一套东西去教每个人,这样会误人子弟。“还是要想清楚,什么样的概念让大家接受以后,能够帮助到他以后的工作,而且他以后如果换工作,或者技术有所更新的时候,也仍然有帮助。”

Q: 人工智能未来的应用会涉及哪些,是否可以达到低成本实现全民普遍使用?

A: 上海已开放两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其中很多已经成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标杆名片。伴随新一批世界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发布,上海人工智能也将进入落地应用、赋能更多行业的新阶段。

10号线是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系统,列车检测出入库等全过程自动完成,使运营更安全、更高效,据悉上海地铁已实现语音售票、扫码乘车,未来将实现刷脸进出站,智能引导乘车错峰出行,实现列车智能调度,运用智慧视觉、机器学习和智能感知等技术,对车辆信号和关键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测和故障诊断,保障每天6000多辆车安全可靠运行。

Q:人工智能目前为止还主要在制造、物流等应用,未来可能帮助开发设计人员提高研发效率方面吗?

A:在筛选药物时,化学结构小分子、大分子包括生物药的技术,都会用到一些AI技术来设计分子的结构。药物研发很多时候是反复、重复使用人工去做筛选,大量消耗了科学家团队宝贵的人力和智慧。

“将我们认为比较低水平的分子筛选,交给AI机器人去完成,要比人工完成有效率得多。”王磊说,以往50个科学家花几百天才能筛出三个分子,而为此服务的研发团队甚至达到几千人。如今,通过计算机把分子结构搭好,再用AI去模拟这些实验,就能快速锁定让人体产生抗体的某个化合物,大大加快了新药研发的速度。

Q:人工智能究竟会改变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它这项技术的核心支撑是什么?

A: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通用技术,会进一步和各个行业和技术进一步融合,不断形成外溢,具有广泛的应用、持续不断的改进、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的能力,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对商业、生活、社会治理带来冲击。

Q:人工智能对医疗有哪些新进展?

A: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说:“AI技术与理论并进迎来了新的时代,务实落地和基础突破成为上海AI发展的关键。”

以此次获奖的联影项目为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AI走到了疫情防控的前线。联影智能的“uAI新冠肺炎医学影像智能化诊断全栈解决方案”,从成像、筛查、诊断到随访,以AI全栈助力抗“疫”。

比如,利用AI自动定位,就能实现无接触扫描。而在医院以往的扫描过程中,技师必须要反复进出扫描间,这样就会与患者进行接触。联影自主研发的“智能天眼”CT,能对病人的身高、体型、位置等信息进行自动化识别,技师无需进入扫描间,即可完成隔室扫描,大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疫情期间,有500余台智能“天眼”CT驰援全国抗疫一线,包括武汉全市70%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区及超过一半的方舱医院。

Q: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会有哪些变化?

A: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对于这次疫情来说人工智能仅仅是个开始。

根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的报告,AI在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物资管控、后勤保障、药品研发、医疗救治和复工复产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智能服务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识别(测温)产品数量居前三,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

Q:请问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未来会有哪些突破?!谢谢。

A:“人工智能加速推进预防诊断和相关治疗的研究,特别是疗程手段的突破。从全球卫生健康、流行病学的数据里提取数据,然后将它的特征、变化、趋势,能够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然后看如何应对。”清华大学教授沈向洋认为,人工智能必须解决数据的问题,然后将数据打通,进而分析数据,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实力。

AI赋能医疗技术,优化诊疗流程中的探索也已初见成效。其与合作伙伴推出的移动肿瘤筛查车配备了车载低剂量螺旋CT机,配合AI读片和5G技术,能够快速给出检测报告和治疗意见;5G网络及内镜AI辅助诊断技术让二级医院乃至及县偏远地区医疗机构也能有效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准确鉴别诊断;基层代谢一体机可完成多项基础筛查,结合智能糖网筛查,通过AI快捷判别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状况,形成大数据预警;瑞宁预糖使用AI建模,通过大数据分析,利用算法,增加动脉硬化参数,能够进行未来三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预测。

Q: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于癌症靶向是否可提高确诊率?

A:阿斯利康推出的移动肿瘤筛查车配备了车载低剂量螺旋CT机,配合AI读片和5G技术,能够快速给出检测报告和治疗意见。

Q: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是什么?学习人工智能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A:AWS全球副总裁斯瓦米·西瓦苏布拉曼尼(Swami Sivasubramanian)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场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表示,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机器学习已经从原来的一种未来技术转变为主流技术,对所有的行业和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西瓦苏布拉曼尼表示:“我们需要机器学习工程师,现在人们都说有机器学习背景的工程师还不够多,全球范围内现在AI工程师岗位有30万,而且预计未来将会有5000多万这样的工作岗位。”

西瓦苏布拉曼尼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机器学习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他说道:“在亚马逊我们不仅仅招聘专业背景的工程师,而且我们还对他们不断进行培训,六年前我们建立了亚马逊机器学习大学,我们专门设计了机器学习课程用来培训我们的工程师。去年我们还把很多的培训内容免费提供给我们的客户,比如深度学习让开发人员能够通过建立自动的无人驾驶赛车来学习机器学习技能。”

Q: 关于AI在未来养老服务方面的产品,如何开发?

A: 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项目可助力弱势群体,自动判断老人24小时是否用过水电媒体,自动拨打电话关心问候,若未得到回答则通知亲属、社区人员上门。

围绕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给残障人士做无障碍应用,APP每天有超五千万人次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沟通无障碍。

Q:如何制约滥用人工智能的犯罪?

A:黑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苏世民认为人工智能发展面临潜在的社会治理和道德伦理问题,AI发展需要多国协作,更需要遵循五大伦理原则。

首先是透明性原则,人工智能决策过程不应是一个“黑匣子”,人工智能系统必须是易于翻译、可解释的。

其次是公平性原则,技术不应加剧不平等或偏见和歧视,而应促进包容性,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

第三是安全性原则,人工智能技术绝不应造成可预见或无意的伤害,必须保证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四是责任原则,研发和测试人员必须考虑到AI所有的潜在风险,如果AI系统决策出现问题,必须具备清除能力,采取强制性补救措施。

第五是隐私原则。因为很多AI应用程序都依赖于数据,因此必须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存储和保护个人信息,用户也应拥有可以很便捷地撤销AI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权利。

“这些原则越早通过会议被提出和应用,就越有可能避免AI带来的负面后果。”苏世民强调。

Q: AI的安全性问题体现在哪里?

A: 在人工智能隐私保护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隐私是最受关注的。马斯克在大会上表示:“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关键问题是安全性如何。这意味着你想要在99.99%后面再加上几个9,才能被接受。”

马斯克表示,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硬件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准备好了,但是仍然有很多软件的细节需要完善和提升,从而防止出现可能的安全问题。

自动驾驶领域专家、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成奇教授认为,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落地时,隐私问题暴露最为明显的应用。“自动驾驶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单车的研究,第二是多车的协同调度,第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就是怎样来防止黑客劫持你的自动驾驶车辆,如果你的车被劫持了,你自己根本控制不了,这种情况下危险就很大了,这就是技术的双刃剑。”张成奇教授同时指出,尽管机器学习和隐私保护确实存在很大的实际矛盾,但已经有研究表明,像联盟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护隐私,又能提高技术。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场产业发展全体大会上表示:“我们在讲人工智能伦理,最重要的就是保护,隐私保护当中,不光是法律的问题,也要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权。”

Q: 如何助力小企业信息化?

A: 拥抱人工智能。“疫情背景下,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企业难以回避的选项。”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IBM大中华区集团董事长陈黎明表示,拥抱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将助力企业减少甚至化解类似疫情等不可预见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Q: AI会不会取代人类?最终工作岗位总数一定会减少是吗?

A: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发展日渐成熟,智能化办公机器人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抢”起了办公室白领的饭碗。达观RPA机器人已经迭代到9.0版本,对各行各业文档理解能力不断刷新, 目前达观办公机器人可以阅读和处理合同、简历、财务报表、报关单、各类报告、公司公告、政府公文等40多种文档类型。

部分取代人类是人类的期望,但最终工作岗位综述减少似乎不见得。想想看自汽车发明以来,马车夫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出租车司机今天有多少人,再加上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或许我们要讨论的是旧工作的消失和新职业的崛起。这可是一个电竞选手、电商主播都被纳入新兴职业的时代,要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信心哦!

Q: 未来的世界会是一切智能的世界么?当一切变得“高效” 人类会越来越向往“慢生活”么?

A: 马云分享了三点最新的思考:第一,人类离不开地球,但地球却可以离开人类;第二,经济增长可以放慢,但是人类必须要成长;第三,如果过去数字技术是让生活变好,今后数字技术是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今天的问题是我们昨天做的决定造成的,但是我们很难改变昨天,甚至对今天往往也无能为力;未来应该怎么样是今天我们可以决定的。疫情对世界带来的改变,我想我们不如把它当做一种来自大自然、来自未来的信号。”马云表示。

Q: 人工智能现在看到的是在人机交互领域,什么时候能像发明电脑一般 对整个经济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变革,影响又会有多深呢?

A: 针对AI的长远发展,任宇昕强调AI不但改变着人与机器的关系,而且也会带来人与人关系的调整。AI是我们产业经济中最大的变量,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未知数。新一代年轻人既要掌握科技力量,更要思考文化价值,两者同等重要。而“四可”原则将督促我们在使用AI时,不断思考和解决隐私安全、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新问题,努力实现透明、普惠、责任与安全。

Q: 人工智能能否与人类共同生存?

A: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认为AI应该翻译成为机器智能,翻译成人工智能是人类把自己看得过大、也过高。很多事情对人类来讲很难,但对机器来说却非常容易,动物有的是本能,机器有的是智能,而我们人类拥有的应该是智慧。”马云表示,今天人类知识的积累、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但并没有把这些资源、能力和知识用来加强沟通和合作,有时候还制造了很多隔阂,甚至扩大了分歧,人类从来不缺灾难,但是灾难之后一定要成长。

马云认为,人类早一点开始合作、团结、抱团,就会早一天胜利。

Q: 人工智能还处于语音、图片、音视频识别的模仿人类阶段,未来革命性的变化会有哪些?

A: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沈向洋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还处于早期,接下来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从感知向认知变化;其次,人和AI的交互问题会越来越重要;此外,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最后解决的还是常识的问题。

Q: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瓶颈是什么?

A: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在训练数据、核心能力、学习机制、方法能力、可塑性、协同性、功耗等方面面临挑战,例如未来大量数据可能是低质量、无标签、无标注的数据,耗能极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