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日前在“云上会*中国经济论坛 开局”行业专题系列直播中表示:全球产业链区域化转型的变化明显,会形成几大区域为中心的制造基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也由离散转向收敛。这一趋势将导致中国企业合作方减少和订单的流失,但这是一个缓慢过程。他同时指出,中国自主加工比例在扩大,但加工贸易分包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当我们有了分包的权限,就主导了这个产业链,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面演变。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以下为发言视频内容)
一个是区域化的转型或者变化会比较明显,像北美、美墨加内部的优化配置会加强,欧洲、东亚或者中国和东南亚的合作,全球会形成几大区域为中心的一些制造基地,这个趋势现在看来正在向着这方面演变和发展。
从产业链本身的变化看,过去在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是基本上能转的都转出去了,在高技术的竞争压力下,核心的一些生产环节,它可能要自己掌控。这样的话,有一个变化的趋势,就是产业链过去是一个离散和往外分散的过程,现在是有一个收敛的过程,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基础的一些变化。
黄伟
第一财经主持人
明白了,由此对中国的外贸企业,您觉得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一方面,有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参与合作的一些领域订单的流失,或者合作方的减少,这是一个缓慢的变化的过程,不会在一年里面突然间就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延续下去会有一个持续的压力。像我们过去几年加工贸易持续地下降,从40%现在降到了26%,这个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说明我们作为中间环节的加工配套外方投资越来越少,实际上这一块恰恰就反映了一个产业链的变化。
我们现在自主加工,加工贸易,这一块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分包的优势还没有出来。因为现在中国整体的出口结构相对还中低端,像纺织、轻工、玩具,没有更多的分包任务。将来如果走向中高端,大量的成套设备、机械设备由我们来完成生产的时候,我们也会分包出去,甚至像船舶都是可以做分包的。当你有了分包的权限,或者在海外不同地区选择投资地的时候,你就主导了这个产业链,我觉得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面演变。
大型企业这个变化,调整起来会比较快,而且大型企业内部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已经走得很快了,和服务贸易的融合走得也很快。内销外销在企业内部是没有什么界限的,还有线上线下、国内国际,这些都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迹象,跨国公司为主的发展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以上为霍建国在“‘云上会*中国经济论坛 开局’行业专题系列直播--开启‘双循环’大幕下的中国外贸新机遇”上的发言节选)
制片编导:
吴 磊 许姗姗 周宝平
项目制作人:
傅 娆
从效果上看,今年以来各项宏观金融数据都比较不错,货币信贷呈现出“数量增加、价格下降、结构优化”的运行特征。
美国关税政策突变反映出全球产业链和技术主导权的新一轮重构,中国企业需在贸易摩擦中找到竞争优势,并重新思考全球供应链和本土市场的定位。
大力丰富金融业态,支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集聚发展,推进EF账户试点扩容,持续优化QDLP、QFLP政策。
“(中国制造业企业)要从单纯的输出产品转变为更多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
廖岷表示,当今全球经济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机遇与挑战并存。10+3经济体应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协调,深化区域财金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