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日前在第一财经云上会*中国经济论坛 “‘十四五’开局之年 创新中的中国行业”专题系列直播中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有三类政策将实现突破。第一类是保障性政策,包括加快全国养老保障一体化的进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认为,“十四五”期间就会实现全国养老保障体制的一体化和统筹,同时保障房政策也会实现较快突破。第二类是相关土地政策,包括城市内部的结构用地、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他预测,接下来也会在政策上有所突破。第三类将要推进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他认为,今天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一步,临门一脚了。但特大和超大城市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所以改革一定是渐进的。
(以下为发言视频内容)
黄伟
第一财经主持人
为了高质量和高效地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战略,接下来可能会尽快出台的是哪一些政策?来给大家作一些预判。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个人认为可能首先是社会保障会突破得比较快一点。现在从国家议程角度来讲,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全国养老保障一体化的进程,这个已经是提上议事日程了。在“十四五”期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个人认为很可能就会实现全国养老保障体制的一体化和统筹。
那么具体到城市层面,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就是保障房的突破会比较快,尤其是在一些特大型和超大型的城市。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带有保障性质的房子,比如说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等等等。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多挑战要解决,比如说未来如何实现租用的公租房、保障房在获取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方面跟买房子能够实现所谓“租购同权”,我觉得还有很大的距离要走。
我觉得社会保障方面可能进展会第一步做到,相对来讲第二步我觉得可能是土地。现在从中央层面比较明确的是让建设用地的配置,能够跟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起来。并且在城市内部的用地结构上,也在着眼于去推,比如说闲置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能够向居住用地转换,来缓解在居住用地供给方面的不足。也提出优先要向保障房、租赁房的建设来提供土地供应等等。
我觉得接下来可能在政策上要寻求突破的,就是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件事情,可能是接下来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的。甚至再往后,就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空心村”,还有闲置的农村宅基地。那么这些闲置的宅基地未来在权利上怎么界定?是不是可以把权利变得可交易,并且给农民带来收益权?我觉得也是接下来要去讨论的问题。
那么再接下来,我觉得要推进的就是户籍制度改革。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就是我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三个来讲?是因为我觉得今天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一步,临门一脚了。因为今天在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下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基本上已经出现了全面放开的状态。真正今天户籍制度改革最难的难点实际上是在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和超大城市,而这个背后实际上是跟我们的公共服务提供有关。今天哪怕我们在思想上已经非常清楚地提出未来特大和超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并且让公共服务覆盖到常住人口。但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如果市民化的进程推进很快的话,就面临到现在特大和超大城市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它一定是渐进的。
(以上为陆铭在“云上会*中国经济论坛 开局”行业专题系列直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知新觉”上的发言节选)
制片编导:
吴磊 许姗姗 周宝平
项目制作人:
傅娆
第一财经研究院作为企业智库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并进行了主题分享。
工信部今年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保持战略敏捷,持续深耕具身智能,聚力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机器人在各领域加快拓展普及展现更大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宽松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提振消费专项、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措施,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