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苏州河“地标词典”问世,讲述122个地名背后的历史

第一财经 2022-10-26 11:34:32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最近出版的新书《苏州河地名故事》,以三卷本、700多页、600多张图片的庞大规模,介绍了122个地点,成为一本苏州河的“地名词典”。

苏州河是上海市民、游客都非常关注的地方,多年来也成为承载记忆的文化符号。黄浦、虹口、静安、普陀、长宁、嘉定、闵行、青浦八个区拥有苏州河岸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标。

最近出版的新书《苏州河地名故事》,以三卷本、700多页、600多张图片的庞大规模,介绍了122个地点,成为一本苏州河的“地名词典”。每一个地名条目,都以明快的方式,用文字、老地图交代地点的起源、变迁,并新旧照片对比呈现其面貌。

1864年建成的老闸木桥(桥左侧的三层建筑为安记洋行堆栈)

“过去有非常多讲苏州河历史的书,但多是讲述其中一段,或者是写故事为主”,编纂者之一徐明告诉第一财经,“覆盖苏州河全程,专门讲地名的书,这是第一本。”

这本书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组织编纂,内容则来自“城市考古”(URBAN ARCHEO)团队,由徐明、张渊源、陈寒松三位80后研究者协力完成。

查找文献,寻访现场

在圆明园路185号兰心大楼1楼的“城考历史实验室”,徐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做这本书对他来说既是兴趣也是责任。正如他在前言中所写,“我们再次对苏州河沿岸地名进行全面的梳理,以期为后人追溯苏州河留下历史线索”,这本书非常看重可读性,人们既可以把它当上海历史资料读,也可以随身携带作为旅行手册。

第一财经看到,兰心大楼所在的外滩源及周边区域,在上册《黄浦·虹口》卷中就有17个地点,其中苏州河南岸黄浦区范围有10个,北岸虹口区范围有7个。例如,中山东一路33号为原英国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1870年毁于火灾,2年后重建,1994年成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除了曾作为英国领事馆,这里在2008年还与新天安堂、原划船俱乐部等一起进行大规模修缮。每到周末和假日,附近都有很多游客,也是新人们喜欢拍婚纱照的地方。

外滩源壹号(原英国领事馆)内景

自2018年创办上海“城市考古”以来,徐明和他的同伴们持续举办城市漫步及相关活动,挖掘上海历史地理资源,传播城市考古文化。2019年,他们收到邀约,开始编撰《苏州河地名故事》。

编撰组从《水经注》等古籍、《上海县续志》等史志、最早至1866年的十余份中外人士或机构测绘出版的地图等文献中整理图文资料,遴选地名纳入书中,分区、分片梳理逻辑;另一方面,为呈现这些地点现在的样貌,他们还跑遍苏州河两岸拍照,进入了众多历史保护建筑内部拍摄细节。不少老建筑的开放情况常有变动,回忆起拍照的过程,徐明很感慨地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还好当时拍了很多。”

上海总商会大楼南入口地面上的马赛克拼花图案,以曼陀罗为原型,饰以巴洛克卷叶舒花

历史学家、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陈祖恩教授称赞徐明重视收集一手资料的原则。他认为,在人们更加关心历史话题的时候,网络上传播的很多信息却是不准确的,学者有责任去挖掘呈现真实的素材。他在撰写书籍文章时,也坚持只用一手资料:查找历史档案、报章的原版图文资料,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现貌。

徐明在向读者们介绍《苏州河地名故事》时,还特别解释了“区片地名”的概念。“地名就是一栋建筑,比如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叫兰心大楼,’兰心大楼’就是一个地名,很具体。区片地名则是边界含糊的,指的是一片地方。比如,大家说要去静安寺的时候,就算说100次,可能也没有一次是真进去到静安寺这座寺庙里面,基本上都是去附近的商场、地铁站等。”区片地名是非常有历史感的,“苏州河历史上有大量区片地名,比如M50这块以前叫’叉袋角’,现在没什么人这么讲了,但我们要写到书里去。”

经平移整修的福新面粉三厂旧址

中册《静安·普陀》卷给叉袋角写了两个条目,两个叉袋角相隔1公里,“曾用名”虽然一样,背后却有不太相同的故事。“叉袋角(南)”属静安区,在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相交处,曾为民族工业大发展时期的码头,因大量劳动者在此搭建“滚地龙”居住(形似“麻叉袋”)而得名,这里后来曾有多家国营工厂,并在改革开放后陆续拆迁,开发房地产。“叉袋角(北)”属普陀区,因苏州河湾半岛地形像“麻叉袋”而得名,也是民族工业的摇篮,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M50创意园区和天安千树等网红地标。

期待《黄浦江地名故事》

陈祖恩教授在《苏州河地名故事》的出版过程中就看过这本书的两版书稿,他对这本书的专业度评价很高,因此他提出,期待也能以类似的方式出版《黄浦江地名故事》,“这样上海两条黄金水道的历史就更完整了”。

多年来,陈祖恩多次漫步苏州河岸,观察、研究、体验,“从外白渡桥走到长宁区段,就有十次以上”。他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分成三段,从外滩到乌镇路桥是商贸和码头的区域,“清末从上海到苏州坐船要三天,白天摇船,晚上休息。但是《申报》从上海运到苏州只要一天,因为是两个船工轮流摇。从这里也能看出苏州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1990年代的北新泾水上集市

位于吴淞江、老吴淞江交汇处的黄渡老街,远处是西江桥

第二段是以小沙渡为中心的沪西地区,西边到曹家渡,是非常重要工业区域,以纺织工业为重点。“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跟纺织工业大量集中是有关系的。”中册《静安·普陀》介绍了作为上海工人运动起点的原小沙渡,指现在的西康路苏州河边一带,清中叶起设船渡,形成集镇。1916年华生电扇厂在此兴办。1920年这里办起了工人半日学校。

第三段则是以中山公园为标志的苏州河文化教育区域。陈祖恩指出,“中山公园是作为一个植物园来建造的,附近有圣约翰等几所非常好的学校,位于苏州河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转弯处。”弯道利于码头停船,这不仅对工业运输很重要,“圣约翰大学刚开始办的时候,很多学生也是比较穷的,坐船进入校园费用低廉。所以苏州河对文教发展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回忆过去,陈祖恩非常期待苏州河的“烟火气”能更多回升,毕竟这条河流并不宽,以前住在两岸的人们甚至可以很方便地彼此观看和对话。徐明也在做城市考古和编纂书籍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苏州河从有城市功能的、烟火气的河道变成主要以景观性为主的河流,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再推送变化”,这样可能让人们对这条河的深厚感情得到回应。

《苏州河地名故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 徐明 张渊源 陈寒松 编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9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