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良知+:看破眼花缭乱的商业传奇

2022-10-28 17:36:42

作者:吕峰    责编:蔡嘉诚

今天所有行业都可以再做一遍,只要在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能将“良知”作为思考的基本背景。“良知+”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

曾经有一个符号很流行--“+”--同时也让一句话--“所有行业都值得再做一遍”--甚至左右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从“互联网+”,到后来的诸如“智能+”、“数字化+”、“新零售+”等等,透过形形色色的“再做一遍”,我们可以看到眼花缭乱的商业运作以及匪夷所思的各种“传奇”。

基于某种“+”的“再做一遍”不仅表达了自信心,甚至传递出一种对于未来的“责任感”。自信心源于对+号之前的了解,而责任感则是带着变革的心态来看待+号之后的内容。其实,企业经营者本来就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变革以使企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所谓的“+”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藉由新兴技术手段“加持”下的态度和行为。

撇开各种热闹的表象,“再做一遍”到底是对过往模式的彻底颠覆还是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薅羊毛?且不说是否每个企业都能被“+”上不谈,因为“再做一遍”的转换成本以及对于新形式的驾驭能力等也不尽相同,但是,它的确转移了经营者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在各种“+”的指引下,企业似乎都忘了自己本来是做什么的了。

今天,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有怎样的技术创新和时尚潮流“+”入到企业的经营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喧嚣的商业社会里,企业总不能忘了最根本的一点:无论怎样改变,企业经营的终极目的是为消费者带去价值,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必须要以负责任的态度。

可惜的是,从近些年的企业经营实践来看,舍本逐末的工具追求似乎成了一种流行,强本固基的价值秉持反而被忽略。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我们想要提醒企业经营者们,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须臾不能忘记的,如果确实已经很久没有想到或是在经营的底层逻辑中没有体现,那就请把它“+”回来:良知。

“良知”,从个体角度来看,就是良心,道德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王阳明更是明确指出,“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从企业角度看,良知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不能仅仅只关注利润,还需要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责任。

事实上,在企业所制订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良知。现在的问题是,大家明明知道那些美好的原则,却为什么没有恪守呢?现实的情况是,经营者在进行决策时,经常会受到各种诱惑的干扰。《资本论》中这样形象地描述了诱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这么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阳明最后只说“致良知”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好消息是:只要真诚的秉承良知,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动态的市场中,经营者苦苦追寻的蓝海似乎自然就会出现。例如炸油条,如果能够真的保障面和油品的质量,在一个内卷度极高的早点市场中也会脱颖而出。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蓝海在心中,不在目光中。按照王阳明的逻辑,本来就“不假外求”;按照孙武子的逻辑,“善攻者,攻其所不守也。”

困难和挫折是磨砺出了商业的良知还是加剧了对于利润的执迷,这就要看经营者们能否在各种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中回归价值本质。一时的利益,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长存,只有自律自觉,把良知精神贯穿到研发、生产、销售、品牌建设等整个经营环节,才能超越风雨。道理并不复杂,做起来也不难:不能为了企业自身利益,伤害他人权益,更不应该触碰法律底线,做违法的商业行为,认认真真地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善待利益相关者。一个良知沦丧的企业,事业再成功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各种商业故事已经为我们展现,尽管有些“+”的确带来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但那无非是一种手段。忘记了目的,只追求手段,尤其是那些被市场狂热追捧的噱头,迟早会迷惑了前进的方向。

今天,所有行业都可以再做一遍,只要在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能将“良知”作为思考的基本背景就可以。我们坚信,“良知+”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

我写《管理的博弈》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让管理实践中的理念能够理性地回到基本面。这个话题虽然显得很不前沿、很过时,但很多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弄懂它们。

本文选自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吕峰新著《管理的博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