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 谢钰
事件: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降准依旧在季末。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这是3月后的年内第二次降准,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首先,季末往往是信贷投放的旺季,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所上升;其次,9月仍是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叠加地方政府化债工作的持续推进,资金需求仍大;最后,当前MLF余额较高且9-12月的到期量较大,降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并改善资金结构。
资金利率有望趋稳。9月初以来,资金面持续收敛,打破了以往月初转松的规律,央行也罕见地在月初连续进行大额逆回购操作以应对资金面的波动。考虑到经济修复的内生动能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也较大,通过降准释放低成本长期资金、助力信贷稳定投放的必要性仍强。本次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我们估算,约能释放5000-6000亿元左右的中长期资金,将进一步弥补流动性缺口,并使资金利率中枢趋于稳定。
货币宽松不会止步。降准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稳定预期的效果,已成为流动性管理的常规工具,在必要时出台以补充流动性缺口。从缓解企业成本的角度来看,降息比降准的作用更直接和明显,考虑到当前实际利率仍在高位,依然制约着各主体的加杠杆意愿,我们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来推动信贷和经济的修复。
汇率不必过分担忧。当前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趋于减弱,宽松货币政策对汇率虽有贬值反馈,但不必过分担忧。一方面,汇率与出口增速在我国往往同向波动,出口增速的触底回升将有利于汇率的企稳;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单边超调,我们预计年底人民币汇率大概率趋升而非贬值。
风险偏好趋于走稳。从历次降准后债市的表现来看,降准缓解了银行负债端压力,促进资金成本下行,长端利率往往出现阶段性下行。权益方面,继6月、8月两度降息后,此次降准释放出货币持续宽松的积极信号,表明稳增长政策正不断发力并落地生效,有利于提振权益市场信心。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陈兴为财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钰为财通证券研究助理)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以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为目标,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开展投资,实现了投资组合较为有效地分散化。单一市场、单一资产的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总体有限。
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重点举措。
25日,央行并未披露MLF具体操作情况,同时在公告逆回购操作情况时,首次披露投标量情况。
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结构性降息也是降息,同样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