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伟为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事件:12月13日,央行公布11月中国金融数据,信贷余额同比下行0.3个百分点至7.7%,社融存量同比持平于7.8%,M2同比下降至7.1%。
核心观点:化债资金或加速落实至企业。
11月企业存贷款数据分化,显示化债资金开始注入企业,或是M1加速回暖的主因。11月企业贷款同比少增5721亿,和连续改善的PMI、核心通胀数据并不一致。另一方面,11月企业存款出现积极变化,同比多增4913亿。结合11月以来政府债务加速发行,部分化债资金或已注入企业。企业流动性改善直接反映在M1(+2.4pct至-3.7%)改善之中。
财政融资到隐性债务化解的时滞较短,也令社融存量增速持平于上月。11月社融的主要拖累来源于企业信贷,主要贡献来源于政府债券,二者相互对冲。另外,居民信贷小幅回落但相对平稳,和房地产销售走势基本一致。这样的数据结构也令11月社融存量同比持平于7.8%。考虑到短期内财政化债模式是主导,12月社融结构或也和11月高度类似。
M2增速的小幅下行,主要源于非银存款的回落,以及财政存款的小幅增加。9月、10月M2同比增速出现反弹,一大因素源于股票市场回暖带动非银存款增加。但随着股票市场波动收窄,11月非银存款同比少增达13900亿,成为M2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另外,财政债务融资较多令11月财政存款同比多增4693亿,也是M2增速回落的因素之一。
12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定调积极程度较为罕见,“更加积极有为”。两次会议将财政、货币政策基调定为“更加积极”、“适度宽松”,较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积极”、“稳健”明显加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为1993年以来首次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为2011以来首次提及,或指向后续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可期。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发挥协同效应,稳定信用扩张力度的同时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2025年财政债务净融资或有实质性抬升,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另一方面还有2万亿化债额度以及注资商业银行额度。货币政策方面,“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定调一方面或为政府债券发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稳定楼市股市。
常规跟踪:政府债券融资放量。
11月新增信贷5800亿,同比少增5100亿,较10月相比,拖累主要来源于企业部门。拆分结构来看,企业部门新增贷款2500亿,同比少增5721亿,其中企业中长贷新增2100亿,同比少增2360亿,企业短贷减少100亿,同比多减1805亿,票据融资新增1223亿,同比少增869亿。居民部门新增2700亿,同比少增225亿。
11月新增社融23357亿,同比少增1197亿,相较10月改善主要来源于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新增13101亿,同比多增1589亿。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5897亿,成为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企业债券新增2428亿,同比多增1040亿,未贴现汇票新增909亿,同比多增707亿,信托贷款新增92亿,委托贷款减少182亿。
11月M2同比下行0.4个百分点至7.1%,M1同比降幅收窄2.4个百分点至-3.7%。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1800亿,同比少增达13900亿,企业存款新增7400亿,同比多增4913亿,居民存款新增7900亿,财政存款新增1400亿,同比多增4693亿。
风险提示
经济变化超预期,政策超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陈刚指出,A股市场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下展现出较强韧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预期协同发力以稳定市场,内需相关和新基建板块有望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和经济复苏。
央行公布的2025年2月中国金融数据显示,信贷余额同比下行,社融存量同比上行,M2同比持平,显示居民和企业对负债态度谨慎,但财政政策可能成为打破预期偏弱循环的关键。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