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功润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 50 人论坛秘书长)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出现明显不少声音讨论行情出现“东升西降”趋势,引发广泛关注。但对此应保持冷静理性,不可盲目乐观。
从美国经济形势看,美联储 GDP 预测模型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可能萎缩 1.5%,若预测成真,这将是自 2022 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季度下滑。尽管如此,我们仍处于“追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仅凭一时的经济数据变化就轻易下结论。
中国资本市场在当前阶段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一是对于中国经济预期的提振。资本市场行情向好能增强大众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当资本市场呈现积极态势时,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显现,这不仅体现在账面资产的增值,更关键的是会带动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的活跃,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功能转型。过去资本市场多侧重融资功能,大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获取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等,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未来有望向股权经济转型,尤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需发挥财富增值保值功能,引导居民投资从房地产转向资本市场,这将是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功能愈发重要。过去房地产市场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主要领域,但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居民对资产配置多元化的追求,使得资本市场成为重要选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三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投向科创领域,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资本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将资金配置到科创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以科创板为例,其设立旨在专门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帮助它们在研发、生产等环节获得充足资金,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中国资本市场正以稳健的步伐前行,其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清晰可见。然而,投资者在享受周期轮动的利好时,应时刻保持风险意识,避免被短期行情所迷惑。
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质量取决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唯有真正与国际接轨,才能铸就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目前,中国融资体系中,资本市场体量与银行体系相比仍显不足,金融市场稳定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板块。截至2024年底,中国拥有706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5.6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2.6%,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然而,与庞大的银行体系相比,资本市场在体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国际经济格局的宏大叙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有目共睹,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人民币已在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的位置上保持了一段时间,2025年1月份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占比3.79%。与之相比,美元的全球支付占比高达46%-47%,欧元占比20%多,英镑占比7%左右,人民币国际化虽有进展,但离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预期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升西降”虽是趋势,但远未成定局。未来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等诸多因素。中国需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速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海与香港并非竞争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上海更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强后盾与重要补充。
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国家战略,支持“走出去”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国际结算、跨境投融资等,有效规避汇率波动,保障资金安全。
当前美债危机本质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延续性震荡,其深层矛盾在于单极货币体系与多极经济现实的根本冲突。
下周一季度经济数据将公布;第五届消博会等多个会议将举行;成品油迎调价窗口。
在此背景下,陆家嘴金融沙龙第五期活动将于3月29日精彩亮相,聚焦“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A股市场的实践与探索”主题,为资本市场发展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