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作为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的美国,如今却为何大步迈向保护主义?这仅仅是一次经济政策的转向,还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序幕?美国的关税政策真的能在短期阵痛后迎来长期繁荣,还是会引发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甚至将自身拖入衰退的泥潭?而在这场全球经济的阵痛中,中国与世界又能否在合作中找到新的平衡与机遇?本期《两说》由第一财经记者梁相宜访谈前世界银行副行长、牛津大学教授、马丁学院创始院长伊恩·戈尔丁,为您纵览本次美国所推行的关税政策,以及其与科技、全球化的深刻关系。
一、美国为何“开全球化倒车”?
谈到美国的关税政策,伊恩·戈尔丁认为,目前的局势比他去年预期的更糟,因为特朗普推行的关税升级无疑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他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主要让美国公民、消费者、企业和工业承受了痛苦,如商品价格上升、供应链中断、通胀上升、利率高位、经济增长放缓等。从长期来看,他认为这种政策不会带来积极结果,只会导致全球经济的长期灾难。分析保护主义情绪的根源时,伊恩·戈尔丁表示,美国和欧洲政府未能将全球化收益与所有公民共享,使得不平等加剧、地区差异明显,导致了人们对全球化的负面感受。
在谈到未来经济预测时,他认为中国如果能有效刺激国内消费和需求,增长可以达到5%,但国际的环境的复杂性可能会形成一定阻力。伊恩认为美国增长将放缓甚至可能陷入衰退,而全球经济将继续以大约3%甚至略高于3%的速度增长。伊恩指出,今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到投资和贸易,因此全球政治、贸易局势接下来的走向也需要持续关注。
二、中国在全球化中要承担什么责任?
在未来全球化的走向方面,戈尔丁认为,亚洲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意义重大,亚洲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经济总体表现良好。他主张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应通过降低关税、共同投资和多领域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以应对美国不愿参与一体化进程的局面,这将有效促进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
戈尔丁建议各国尽量使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收益广泛惠及民众,并加强政府间合作以管理全球化风险,同时构建新的机制来防止冲突和推动合作。他指出,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的调整并非全球化的终结,而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和全球政治影响力逐渐衰退的开始,其他地区如亚洲和欧洲将崛起,全球南方国家也会逐渐崭露头角,世界经济和政治将重新达到平衡。戈尔丁强调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与合作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阻止疾病流行、预防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应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并承担巨大的责任。全球化将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推进下继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如何应对保护主义的挑战?
此外,戈尔丁认为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创新和风险管理都有害,历史上曾导致战争和经济大萧条,不仅会减缓经济增长,也会抑制创新。但他指出,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愿意合作,例如欧洲与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与中国之间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合作,以及拉丁美洲与非洲间的合作。在谈到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全球市场中的未来时,戈尔丁表示乐观,认为中国将继续实现显著增长,国内市场巨大,教育水平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将使中国在经受住美国造成的风暴后变得更强大。
戈尔丁认为人工智能将迅速进步,医学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在未来10年内有望取得突破,这些技术将提升分析能力、生产力,并带来更清洁的空气和能源系统。科技的突破将使人类更长寿、更健康后。他认为未来人类会从事更多创造性工作,而这需要政府指定合理的政策来让产业转型的成本尽量少地让国民承担,因为失业率的上升会进一步刺激保护主义情绪。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变得更加重要。
伊恩·戈尔丁在深入剖析美国关税政策和保护主义形成原因的同时,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总之,他认为全球化并不会终结,而是用新的形式、通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领导者继续推进。在科技方面,他希望未来各国政府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进步的成果,让产业变革的过渡期更加平稳,从而防止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加剧,为我们以更宽广的政治、经济与历史视角来看待美国所引发的关税动荡。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5月28日22:30东方卫视播出的《两说》节目:《全球化不会停步,中国将承担重要责任》。
在本期东方卫视《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对话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神经科学家、虚拟现实与数字健康专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展开一场关于“虚拟现实+医疗”如何打开万亿银发经济的深度对话。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声音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的老路。中国经济现状究竟怎样?货币、财政等政策的施行者,是否吸取了日本经济曾经的教训?在汇率、利率、地产以及财政政策上,中国都做了哪些努力,以便让经济尽早走出低通涨,让资本市场走出10年不涨的魔咒。近日,知名经济学人唐涯,就以上问题在北京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远副教授。两位经济学人在《两说》节目中对日本《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分析,这也是中国经济20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9月17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9月20日周六晚22:00播出。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全球能源发展的浪潮从化石能源奔涌向新能源,中国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当脱碳和零碳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议题,要如何实现对应的目标?当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新挑战,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应当以怎样的路径去应对?《两说》之“中国经济二十讲”系列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黄震教授。
近期,美股、美债和美元齐跌,这与过去三十年的情形大不相同,甚至在美国宣布加征关税后,美元也有比较明显的贬值,这很不寻常。知名经济学人唐涯,就此问题在北京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美元贬值的根源是什么?如果它就此失去世界货币霸主地位,哪种货币将接替美元上位?两位经济学人在《两说》节目中对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前世今生,有着鞭辟入里的精彩分析。
当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当1000米以下的天空成为新的经济战场,当中国制造挑战开始全球航空标准,一场从平面经济到立体经济的革命正在发生。从加拿大整建制回国的科研团队,到全球第一个低空风矩阵实验室,从根基技术突破到万亿产业布局,在深圳深思实验室,我们对话杨院士,解读中国低空经济的未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