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离开实验室,执掌美国能源部,他如何在政治漩涡中保持科学家的初心?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
他是朱棣文——
1997年因“激光冷却与捕获原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成为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
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科学家内阁成员。
在即将发布的深度对话中,这位跨界智者与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完整回顾他从科学家到政治决策者的心路历程。

“他们起初并不知道科学家能做什么。”
朱棣文坦言初入政坛时的困境。在充斥着固定规则的华盛顿,这个坚持“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家需要重新学习一切。他被告知的第一课竟是:“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要学会转向你想说的内容。”
然而,正是这个自称在这方面是个“坏学生”的能源部长,在四年任期内推动了可能改变人类能源命运的绿色革命——
他推动创立了美国能源高级研究计划局,坚持“不敢冒险就不是真正的成功”,资助高风险、高回报的突破性能源技术研究,以应对国家最紧迫的能源挑战;
他推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用事实证明耗资巨大的绿色技术可以“按时、按预算”完成;
他的计划赢得了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巨头的信任,撬动了私营资本的涌入。

令人深思的是他对全球能源转型的独到见解。
“我希望看到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的跨越式发展,”朱棣文提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愿景,“就像跳过电话线直接进入手机时代一样,他们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的组合绕过传统电网阶段。”
这位能源专家预测:“在十年内,太阳能和储能技术的成本将下降到不需要电网也能满足需求的程度。”这个判断来自他对技术曲线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他对人类创新能力的坚定信心。

关于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崛起,他有着敏锐的观察。
“中国正在做美国上世纪成功做过的事情——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投资。”他发现,中国的企业仍保持着“追求证明自己”的劲头,愿意为未来投入,愿意通过规模效应不断降低成本。
从太阳能光伏到电动汽车,从电池技术到风力发电,朱棣文以科学家的精准解析了中国绿色技术的进步轨迹,也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其中的启示意义。

当被问及想留给百年后后代的一句话时,他的回答朴素而深刻:
“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尽己所能,为他们的世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安全的家园。”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在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位曾同时站在科学巅峰和政治权力中心的长者,他的思考既关乎技术路径,更关乎人类命运。
究竟他如何推动美国的能源转型,实现全球的能源安全与环境责任?他又如何推动和践行中美之间的能源合作与技术创新,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的挑战?
敬请期待这场跨越科学与政治、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知名投资人、创业家、畅销作家拉斯•特维德系统阐述了其对超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概念,他将“超智能”定义为能够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自我迭代进化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超越人类知识储备,更具备自主进化能力。这一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万千创业、投资新机遇。
在本期东方卫视《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对话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神经科学家、虚拟现实与数字健康专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展开一场关于“虚拟现实+医疗”如何打开万亿银发经济的深度对话。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声音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的老路。中国经济现状究竟怎样?货币、财政等政策的施行者,是否吸取了日本经济曾经的教训?在汇率、利率、地产以及财政政策上,中国都做了哪些努力,以便让经济尽早走出低通涨,让资本市场走出10年不涨的魔咒。近日,知名经济学人唐涯,就以上问题在北京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远副教授。两位经济学人在《两说》节目中对日本《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分析,这也是中国经济20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9月17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9月20日周六晚22:00播出。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全球能源发展的浪潮从化石能源奔涌向新能源,中国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当脱碳和零碳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议题,要如何实现对应的目标?当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新挑战,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应当以怎样的路径去应对?《两说》之“中国经济二十讲”系列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黄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