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7-30 21:30:00 听新闻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杨恺宁

本集《两说》以“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展开跨界对话。他们将讨论青年一代如何认知和使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帮助青年一代适应和引领这场技术变革?面向未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压制青年一代的机会,还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释放潜力?
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丨两说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展现出惊人的理解、推理和创造能力,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与此同时,新一代青年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与AI交织在一起。

在此背景下,本集《两说》以“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展开跨界对话。他们将讨论青年一代如何认知和使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帮助青年一代适应和引领这场技术变革?面向未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压制青年一代的机会,还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释放潜力?

 

人工智能怎么用?

今年大模型评测高考成绩理科达985水平,文科甚至可冲击顶尖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指出从技术到应用,人工智能已进入全新节点。

人工智能逐渐嵌入到我们生活中,正确认知和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全国高校纷纷开设AI通识课,贾开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问到:“学生用了AI后,还愿意思考吗?”高奇琦提出,如果人工智能仅仅是用来完成作业就会很糟糕。随后他将人工智能的使用总结为三个层次。先“用”以积累经验,然后 “不用”以重建信心,最终达到“用与不用”的有无之境。

 

消灭幻觉也是消灭人工智能的创造性

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它会胡编乱造,也就是出现所谓的幻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处理的技术问题。贾开表示幻觉不能完全被认为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好了拿出来用就可以了,而是要有试错的机会,在试错机会中由个人来辨别什么是幻觉,什么不是幻觉。

对此,高奇琦继续解释说,幻觉其实是大模型将人类给它语料当中的知识,根据概率统计出来的,但是给出来的东西确实是人类在之前的知识当中没有提过,这就是幻觉。它其实是一种可能性,你如果完全消灭这种幻觉的话,它就不给你生成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消灭幻觉的同时也会消灭它的创造性。

 

人工智能拉平文理科的壁垒

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和创新过程中,“80后”、“90后”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高奇琦也表达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担忧,他认为青年一代都是从原来的封闭或者半封闭结构的知识体系过来的,而接下来的知识生产更多的可能是开放性结构,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很重要。当我们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到”无人区”的时候,走到最前沿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就完全靠你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贾开接着表示这就回到了教育的问题,文理科的问题,并不是原来的文理科划分的问题,而是在新的知识结构下,我们到底要学什么样的新知识,怎么来定义知识。

高奇琦最近指导文科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了工科领域的任务。一位文科背景的学生从零搭建LSTM时序分析模型,经历数月煎熬终获成功;另一位研一文科生主导多模态微表情识别项目,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调试算法。这两件事对高奇琦的触动很大,他强调文科和理科的差异正在拉平。

文科生过不去心里那一关,觉得写代码是理科生的专利。而真相是只要明确需求、写好提示词,AI就能生成优质代码。相较于理科生,文科生更了解社会的痛点,只要配合大模型的能力,就能够产生拉平效应。

 

开源精神为青年创新创造多元土壤

年轻人在新的时代有新的机会,贾开指出开源本质上的理念是“功成不必在我,但是成功一定有”。DeepSeek等开源AI模型秉持这一理念,通过开放技术大幅降低应用门槛,推动青年多元化成长。大模型已经嵌入了海量的知识,年轻人可以把人工智能知识和他的背景结合起来,补齐自身短板、发挥优势,这就是开源生态、普惠生态创新的一个结果。

 

围棋没有被人工智能终结,反而更繁荣

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震惊业界,大家认为围棋被终结了。然而将近十年过去,我们发现围棋并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愿意学围棋,越来越多的围棋班,而且围棋的排名赛其实竞争也越激烈。贾开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解释到人工智能其实打破了原来围棋知识生产和学习的金字塔结构。原来的围棋是师承传递的金字塔的结构,人工智能一方面把知识的稀缺性分散出来,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围棋的知识的边界。因此围棋没有终结,相反,今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一个“棋王”的指导,就是人工智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7月30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8月2日周六晚22:00播出。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治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刹车”和“方向盘”丨两说

本期《两说》,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将深度对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委员曾毅。在节目中,曾毅阐述了他对现阶段人工智能水平的判断,人工智能真正的风险所在。他提出治理和发展并不矛盾的观点,并详细回忆了在联合国磋商人工智能全球共识的细节。此外,曾毅还用中国哲学的智慧畅想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相处的美好愿景。

127 07-22 14:50

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丨两说

未来5年的中国电动智能车行业将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如何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全栈自研还是集成化、车企该如何选择?AI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爆发,“汽车人”时代真的来了吗?汽车和机器人、汽车和飞机,技术差异和边界在哪里?飞行汽车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还要多久?中国电动智能车正处于从“中国新势力”向“全球智能车企”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在内卷与出海布局中“杀出重围”、走向世界?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

161 07-15 22:57

从AI到BI:具身心智能有怎样的产业想象空间丨两说

本期《两说》,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深度对话神经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张旭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院长将深入剖析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异同、各自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将带您走进类脑智能的应用场景。

138 07-09 15:19

论道AI:从AGI破界到机器人新纪元丨两说

当机器人数量即将超越人类,当“硅基生命”开始重塑地球法则——我们离智能革命的奇点还有多远?中国AI领域旗帜人物、三院院士张亚勤,深度对话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战略官杨燕青。

81 07-02 14:04

生物智能 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三种智能驱动人类未来丨两说

本期节目,由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对话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

142 06-24 14:4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