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革命:18世纪的巴黎与牙医》
[英]科林·琼斯 著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5年7月版
今天,面对你想与之愉快共处的朋友或者来到公众场合,脸上展露友好的微笑似乎是一种当然之举。记得上世纪80年代,西方航空公司空姐的“微笑服务”曾引起国内舆论很大的反响,当时国内服务行业的服务意识还很薄弱,国营饭店里的服务员经常是一副冷漠僵硬的“扑克脸”,“微笑服务”当然令国人备感新鲜和受用,哪怕心里知道那只是一种“职业性微笑”。但其实,即便在西方,“微笑”也不是一种“古已有之”的通用表情,而是一种近代的“发明”,而且与近代科学,尤其是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直到18世纪晚期的法国,西方文明才开始强调“微笑的艺术”。在此以前,西欧盛行的是“牙齿旧政权”(Old Regime of Teeth),微笑是不被允许的。当时上流社会的行为准则不赞成在大多数社交场合开口表达感情,开放和无拘无束的微笑更是和粗鲁的下层阶级联系在一起。18世纪的肖像画中,鲜少有露齿微笑的场景。然而,在18世纪后期的巴黎,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于是出现了现代社会所熟悉的张开嘴的微笑——在强调身体美和表达个人身份的同时,露出洁白的牙齿。这一转变既与礼貌模式的变化、情感的新理想、自我表现风格的变化有关,同时也与牙科的出现密切相关。早先的欧洲人牙齿保健都很糟糕,绵延的战乱和饥荒所致的营养不良令牙齿十分脆弱,更重要的是洁齿意识和手段的匮乏,加上近乎野蛮的拔牙术,使得有一口好牙的人很少,缺牙少齿是常态,笑不露齿的“礼仪”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体面人不愿意展示那“一口烂牙”。随着口腔医学的兴起和“牙医革命”的助力,各种修复技术的尝试和精美的陶瓷假牙的发明,才为“微笑革命”准备好了物质和身体的基础。
《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王升远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6月版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当然也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胜利80周年。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既要纪念抗战中牺牲的人们,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军国主义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深渊的。尤其是战时日本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战争支持者和武士道狂徒,不仅有八路军中的日本反战战士,有著名的佐尔格间谍网中尾崎秀实这样坚定的共产主义烈士,也有众多不是那么明确站出来反抗,却依然坚持与军国主义保持距离的知识分子和文人。深入了解这部分人的心路历程,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立体地看到日本军国主义是如何通过宣传和制度去建立战争基础的,以及个体在面对难以抗拒的“大势”时可以有怎样的选择。
本书作者王升远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他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全书以日记、随笔、文学作品等为切入点,细致呈现如永井荷风、尾崎士郎、火野苇平、吉野源三郎、鹤见俊辅等人在战争前后的复杂立场和思想波动;同时结合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作为时代镜像,探讨隐藏在童话叙事背后的战争隐喻与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思想与文化层面,探讨历史记忆建构、中日历史观的碰撞,以及知识人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言说困境。战争逻辑并没有远离今日的人类社会,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残酷的战争在进行,从那段历史的灰烬中,今人能否真正汲取到教训,去更好地思考责任、选择与抵抗?
这场特殊对谈从7月15日开始,持续了10天,朱锐以口述的形式完成最后一本著作《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人要通过反抗,来克服荒谬。
宠物也好,手办也好,某类活动也好,把爱灌注到身边的物,似乎就不会流失消散。物不会让你失意,不会背叛。
他通过对过去100年中35个货币市场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总结了人类历史中反复上演的“大债务周期”及其发展必经的阶段。
这是房产经纪人麦克斯的工作日记,他在伦敦的豪宅交易市场浸淫了15年,而今他选择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以非虚构的方式讲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