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设施开展隐患排查,建立排查整改技术新规,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对于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实施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履行“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的义务。《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一条规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设施开展隐患排查。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介绍,2021年以来,我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从无到有,国家和各地方在技术标准方面开展了探索。
生态环境部2021年发布了《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作为统领性指南规定了隐患排查总体要求、工作程序和要点等。2022年,生态环境部针对企业数量多、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的炼焦行业,组织制定炼焦化学工业企业隐患排查指南,明确有毒有害物质清单、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设备清单,细化现场排查标准。
上海市于2019年率先制定了隐患排查工作指南,2021年对其进行了更新完善,进一步强化了整改评估和验收要求。四川省、山东省、山西省等地聚焦本地区典型行业,制定分行业隐患排查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场所和设施设备现场排查关键要点。
2021年国家开展了首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排查结果表明,近七成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土壤污染隐患。专家表示,总体来看,排查水平不平衡,不少地区的企业排查水平不高,个别甚至走过场。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法治意识不强,还没有意识到通过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土壤污染或者是污染隐患,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和加重,可以大大降低后期治理修复的成本,这对企业是有利的。
图为西部地区某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厂区废水横流,对土壤和地下水安全造成重大隐患。摄影/章轲
专家表示,排污许可制是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的核心制度,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抓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作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法定义务需要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融入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目前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以及配套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等均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也有利于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编制说明介绍,目前地方实践中隐患排查工作存在一些典型共性问题,例如,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同应急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生态环境部门的VOCs泄漏检测与修复、清洁生产等工作存在部分重叠。如对于地上生产设施“是否不漏”,安全生产管理等均会关注且排查频次更高(最高巡检频次达2小时/次)。
同时,不同场所和设施设备土壤污染隐患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以及隐患发现和整改难易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对设施设备的重视程度亦不同,应进一步聚焦突出重点,如地下、半地下或接地的储罐、池体、管道等隐蔽性设施设备通过目视检查难以发现隐患,土壤污染风险更大,实践也发现企业排查中遗漏隐蔽性设施设备问题较为突出,应是排查重点。
编制说明称,部分企业对隐患判定要求理解不一致,排查结果不准确。如某电子企业地下污水收集池的排查,仅通过目视检查即判定无隐患,缺少渗漏检测等精准排查手段应用,隐患判定不准确;对于单层钢制接地储罐无阻隔设施,某钢铁企业认为无隐患,某石化企业则认为存在隐患。部分企业存在表面整改、重复整改等现象,隐患整改成效不佳。如某企业排查发现生产装置区地面破损隐患,整改中仅对裂缝简单涂抹,整改后涂抹材料不久即脱落,整改有效性不足。
编制说明介绍,新标准与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环保方针政策协调一致,满足相关生态环境标准和生态环境工作的要求。新标准适用于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为保证持续有效防止重点场所或者重点设施设备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造成土壤污染,而依法自行组织开展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其他工矿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可参照本指南。
“通过调研和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目前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仍然不足,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内生动力’不足。”编制说明称,在产企业土壤地下水污染监管威慑不够,污染违法成本较低;企业对隐患排查法定义务理解落实不到位,开展隐患排查仅为编制报告,委托第三方“以包代管”,缺少内部质控措施。
标准同步明确了隐患整改合格标准的量化依据,提出了“工程性能达标+环境监测合格”为判定合格的双重条件,同时要求不达标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至整改判定合格,确保隐患整改彻底。
编制组同时表示,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涵盖渗漏检测技术、工程整改措施等内容,各部分内容涉及的技术内容差异性较大,仍有必要在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技术要求和制定相关标准。建议新标准发布实施后,制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相关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我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技术标准体系。
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今年以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延续了持续向好态势,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全国已建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可产生的年减排量约为2400万吨二氧化碳,到2030年减排量可增加至约5000万吨二氧化碳。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损失,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涉煤电油气等基础能源和钢铁、水泥、石化等原材料以及交通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