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发布了上述数据。
刘焕鑫表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在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进展符合预期,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焕鑫介绍,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制度保障更加有力。中央政府储备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地方政府储备规模进一步落实,再加上最低收购价粮等政策性粮食,各级政府可用的调控资源更加充足。在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粮食库存检查、粮食企业信用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管理措施不断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保障粮食安全,产业发展是关键一环。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钱毅表示,“十四五”时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新态势,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规模和效益齐头并进,政策支持和载体抓手创新发力。
2021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各地落实财政资金46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840亿元,实施了8400多个项目,制定了286项优质粮食团体和地方标准,带动引领897个优质企业品牌建设。
今年以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更加丰富。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了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重点聚焦主产区产粮大县,围绕粮食物流、加工、品牌建设、节约减损、产后服务等方向,支持地方补齐粮食流通短板弱项,壮大县域粮食产业经济。
钱毅介绍,今年首批支持40个产粮大县实施27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近100亿元。同时,“两重”“两新”政策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项目深入实施,为改善仓储条件、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粮油加工设备更新取得积极进展。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重点支持成品粮油、主食、饲料加工和粮食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新设备推广应用,2025年支持的项目已经全部进入了实施阶段。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3/4,涉及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陆续展开。
刘焕鑫表示,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相关企业根据农民售粮需求,合理布设库点,优化收购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合理把握各级各类储备收储轮换时机节奏,精准落实调控措施,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严格粮食收购执法监管,从严惩治坑农害农行为,坚决维护农民利益。
《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
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多元,目前国际能源市场供应充足,企业减少甚至停止自美能源进口,对我国能源供应没有影响。
通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政策稳定性与协调性。
截至发稿,万向德农、新赛股份涨停,大禹节水、北大荒、农发种业等跟涨。
截至发稿,神农种业、敦煌种业、博闻科技等5股涨超2%,北大荒、苏垦农发、辉隆股份等跟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