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喧嚣的周末,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10月26日宣告闭幕。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戏剧人齐聚乌镇大剧院,见证历时11天的戏剧盛宴落下帷幕。
在揭晓今年青年竞演小镇奖评选结果后,戏剧节的四位发起人陈宏、黄磊、孟京辉和赖声川一起登台,宣布明年乌镇戏剧节将于2026年10月15日至25日举行,主题为“澹远”。这两个字,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象征外示平淡、内蕴丰饶,是一种中国文人式的恬淡心境。
从今年的主题“扶摇”,到明年的主题“澹远”,印证着乌镇戏剧节在十二年这个“本命年”节点上的心态。起初,戏剧节在偏于一隅的小镇埋下一颗种子,历经十二年轮回,老街的石板路,见证南来北往的全球戏剧人在这里落地。乌镇戏剧节从生根、成长,开枝散叶,蜕变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戏剧节之一。

“乌镇戏剧节慢慢从新生儿长成小孩,现在要往成年的方向去走了。”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戏剧导演赖声川坦言,头几年,他们几位发起人都不知道,这里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节”,但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的剧团都会来问,能不能来乌镇演出?”
赖声川还记得,2013年,他执导的八小时的《如梦之梦》为乌镇戏剧节开启第一届序幕。第一届戏剧节,靠着相熟的几位导演,只有六部戏,就撑起了一个“节”。
今年,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25部戏剧前沿佳作来到乌镇,最让导演孟京辉骄傲的是,他用两年时间数度沟通,将德国当代戏剧大师卡琳·拜尔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五联剧邀来戏剧节。这部戏的总时长达9个小时,包括演员、技术人员、鼓队、歌队在内的150余名中德两国剧组成员,在7天之内连续上演两轮。这部戏在今年可谓一票难求,场场爆满,总计吸引超过一万名观众。
《人类之城马拉松剧》2023年在德国汉堡首演之后,斩获诸多奖项,全剧却从未离开过汉堡。当这部戏带着400多件舞台道具第一次走出德国,漂洋过海,跨越上万公里抵达乌镇,可视为中外戏剧文化交流史的鲜明印记。9小时的戏剧马拉松,也成了今年乌镇戏剧节最受瞩目的焦点。
“其实乌镇戏剧节的DNA里,一直都有这种探索。”赖声川说,将如此重磅又深刻的戏剧带到这里,对于熟悉乌镇戏剧节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也不奇怪。
这恰是乌镇戏剧节的意义:在这里,能看到别处看不到的戏。在水乡的剧场内外,在乌镇的屋内屋外,在石板路的街巷和广场,在水边或是水上的船只上,戏剧无处不在,年复一年,持续地用不同语言和语汇,回应时代、对话世界。
国际戏剧“买手店”
在乌镇戏剧节闭幕前一天,身为总监制的黄磊就进入忙碌又琐碎的时刻。
他拿着话筒出现在青年竞演决赛现场,一边叮嘱观众观演事宜,一边引导观众入场,然后跟何炅、陈明昊等几位青赛评委坐在最后一排,为18组86位青年竞演评出最后的获胜者。
这一天,也是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的复盘会。大家坐下来聊这一届的诸多感受、经验和问题,这种讨论将持续一个月之久。从12月开始,第十三届乌镇戏剧节的特邀剧目就要开启邀约,孟京辉又要去往欧洲选戏,洽谈,对接。这十二年,戏剧节几乎都是这么走过,并没有真正的空档期。
每年,孟京辉把自己当成观众,带着自己对戏剧的敏锐嗅觉,四处探寻好戏。他把乌镇戏剧节比喻为戏剧的“买手店”,“既在意观众,又不在意观众”地去挑戏,挑他认为好的戏。
十二年过去,他坦言自己依然会为乌镇戏剧节而兴奋,“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问自己干了些什么,邀请了什么戏,有什么新的想法。邀约团队做了哪些漂亮的事情,哪些还可以改进?”
尽管乌镇戏剧节已经上演过诸多经典重磅的国际大戏,但今年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仍让他自豪。

“这部戏代表了一个高度。”孟京辉说,几年前,他在德意志剧院看到这部戏,深受打动,当时就觉得,必须邀请来乌镇,“这是从想象开始的一部戏,跟古希腊神话有直接的联系。五部戏连演三天,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开始叙述,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简单、克制又诗意。”
因为制作过于庞大,《人类之城马拉松剧》只有其中一两章到访过柏林。当卡琳·拜尔接到孟京辉邀约其到中国的邮件,以为碰到了骗子。在孟京辉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戏剧最终来到中国。
孟京辉始终认为,戏剧节就要呈现不同风格戏剧,当观众只能看一种类型,说明是退化,他则要带着观众一起起飞。
“我是艺术工作者,如果戏剧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观众看懂,那我就成教育家、教务处主任了。”他认为,有的戏观众看不懂是正常的,“看不懂,就跟上。戏剧是很当下的,能反映我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会把生活精炼、浓缩、升华,再经过抽象变形,重组成一个全新的戏剧世界,这和单纯的生活呈现不一样。”
于是,在声势浩大的开幕戏引领下,今年的25部特邀剧目,以及青年竞演、小镇对话、戏梦粮仓、戏剧工坊、古镇嘉年华、戏剧市集等十多个项目,让戏剧生长在乌镇西栅水乡的每一个角落。
“本命年”之后,往哪儿去
“今年是第十二届,怎么在‘本命年’实现转折,往上走?”赖声川坦言,当乌镇戏剧节不知不觉走到这个时候,几位发起人会坐下来讨论未来的方向,有人希望扩大一些,有人觉得要审慎而保守一点。
“扩大要有条件,所谓条件就是足够的表演场地,以及更重要的,剧目本身。”他认为,如果戏剧节继续扩大,让年轻人有更好的体验,那他很赞成,但“没有扎实的内容,扩大没用;内容好的话,维持现状也很好。”
在戏剧节期间,赖声川很明显感受到今年观众人流量剧增。
11天里,人潮日夜涌动。今年的戏剧节升级了体验地图,戏剧集市从北栅至西栅运河沿岸,走出剧场的年轻观众,转身就融入与黄磊的黄小厨联手打造的“好玩儿”生活方式街区。人声鼎沸的集市里,上百家美食、手作摊位,看完戏就坐下来聊戏喝酒撸串。到了晚上,乌镇夜游神回归,火星电台、INS潮流大咖登场,在夜空绽放的花火,现场的电子、摇滚乐与说唱,让这片区域成了躁动的领地。
社交媒体上,今年古镇嘉年华的“鸟人”和“小王子”都火出了圈。但凡两个剧团出街,乌镇就拥堵得水泄不通,用万人空巷形容也不为过。
89个中外表演团队在乌镇的街头巷尾演出2000多场,巡游、即兴、肢体剧、魔术、装置艺术等前卫艺术,以及民乐演奏、西秦戏、皮影戏、梆子戏、藏戏等传统表演,在古镇的街头巷尾营造一个超现实的梦境,既荒诞又诗意,既童真又浪漫。

“乌镇戏剧节,只能在乌镇办。”黄磊说,这些年,有不少地方文旅也找他参与创办新的文化项目,都被他婉拒。他认为,想要打造另一个乌镇戏剧节,几乎是不可能的。
孟京辉认为,乌镇戏剧节的独特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它是一个有水的小镇,这很特别;其次乌镇景区的整体服务是高水平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把国际顶尖的作品带到这里,引发大家的思考,与中国当代戏剧文化交流碰撞。”
黄磊认为,乌镇戏剧节这些年所坚持的,就是艺术家办节。作为发起人,他们从未考虑过其他因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戏剧节本身。所谓文旅,并不是文和旅连在一起,一个搭台一个唱戏,而是用专业的态度,在各自的领域做好各自的范畴。
“乌镇戏剧节一直是团队作战,我们配合紧密,都清楚怎么往下走才是最好的方向。”赖声川说,几位发起人之间有一种心照不宣,共同应对。比如前年,恰逢戏剧节十周年,大家觉得国内的戏剧似乎弱了一点,让赖导做一部跟乌镇相关的环境戏剧,他立刻应允,以乌镇西栅百年弄堂洪昌弄为演出空间,创作了一部《长巷》,将巷体空间提炼为“人生甬道”的意象。
今年乌镇戏剧节已经沉淀出戏剧生态的丰富样貌。十场小镇对话以强大嘉宾阵容、开阔视野与跨界议题,探讨青年戏剧成长、戏剧文学和女性创作力量等。今年的戏梦粮仓是女性创作者的表达空间,吸引超过万名观众观演。全新单元起跑戏剧,以3部剧场版围读作品,呈现6场精彩演出,一年内会孵化成完整戏剧回归乌镇。
“我们会不断变化、探索、追求,尽力去做。”孟京辉说,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乌镇戏剧节会做成什么样,一切未知,“就像动画片《兔子,等着瞧》一样,咱们走着瞧吧。”
年轻戏剧人带着梦想、灵感和勇气,以纯粹简单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呈现他们的困境、迷茫和狂妄。他们的戏剧,在这里第一次被看见。
当游客为“鸟人”而来,或为《人类之城》停留,在街头偶遇一场即兴演出,在戏剧集市与艺术家交流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处不戏剧”的生活方式。
《杂物间里的麦克白》在乌镇戏剧节期间连演三场,一票难求。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将于10月16日至26日举办。特邀剧目将于8月17日10时和9月3日10时在大麦平台进行两轮开票。
由泛障别人士以及健全人士共同出演的《逆转未来》,近日在乌镇戏剧节期间连演两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