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今年8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充分彰显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将为我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强大的能力支撑。
夏应显说,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将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和碳排放双控的要求,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稳妥推进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同时,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有效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两山”理念的生态价值转换。提高全国碳市场活力。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丰富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加强市场的交易监管。
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后,将通过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有效压实企业的减排责任,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夏应显表示,“十五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
夏应显介绍,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都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的生活经营活动。有的企业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的优化实现了配额的扭亏为盈。碳市场的收益还能反哺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转型。
据生态环境部统计,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在前两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的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人民币,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之后,行业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跨行业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
夏应显介绍,自去年1月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已初步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减排量的交易较为活跃,市场开局良好。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和低碳减排的意识显著提升。目前市场支持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等六类项目开发。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成功登记31个项目和1504万吨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达到了325万吨,成交额2.7亿元。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扩大市场支持领域,高标准构建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方法学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探索低碳零碳乃至负碳的先进技术。健全完善数据质量监管机制,提升数据质量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市场主体能力建设,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碳信用产品。同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与国际碳市场的统筹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