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中。在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科技革命、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正面临实体经济增长放缓、财政脆弱性明显、宏观金融风险加大等一系列挑战。世界经济站在这样的节点,是增长还是停滞?全球化进程面临诸多波折,是合作还是割裂?多重风险预警之下,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在近期举办的2025外滩年会期间,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深度对话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共同探讨世界经济走向和风险预判。

全球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与动力
“我们已步入一个政治比经济更重要的时代。”马丁•沃尔夫在对话中这样阐述当下世界经济所处的境况。

今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将从2024年的3.3%下降到2025年的3.2%和2026年的3.1%。这些数字高于今年4月的预测,但仍低于美国贸易政策转变前。马丁•沃尔夫认为,当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充满变数,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预测变得尤为困难。在他看来,未来存在诸多风险,而美国的政治风险更是可能波及全球。美国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叠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拉开新一轮生产力跃升的序幕。在美国本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热潮也确实让美国经济在经历年初的下滑之后实现了反弹。这究竟是真实繁荣还是虚假泡沫?面对这一问题,马丁•沃尔夫认为,美国本土的人工智能投资热潮和股市繁荣支撑了短期乐观情绪,但人工智能企业的盈利模式存疑,核心问题在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技术的颠覆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不能混为一谈。”他更倾向于将实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价值与其盈利模式分开考量。他提醒,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电信行业获得巨额投资,尤其是光纤领域的大规模投入,与如今对数据中心的投资颇为相似。然而后来的事实是,当时建设的光纤基础设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许多电信企业却破产了。
全球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预警
马丁•沃尔夫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有三个方面的脆弱性应当引起关注,一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二是政治秩序的脆弱性,三是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交错,将加剧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方面,他认为当前金融杠杆、私人信贷等风险可控,但需警惕政府债务危机的长期威胁。美国政府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尤其需要关注,若债务规模持续攀升至GDP的140%~150%,债务动态将急剧恶化,市场承压;央行持续融资叠加加息,可能引发通胀失控与经济衰退,导致财政赤字恶化;短期与长期利率同步飙升将使债务问题失控,最终引发美债抛售和美元体系危机。

政治秩序的脆弱性方面,沃尔夫认为美国政策转向的长期性、全球治理体系的失效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将深刻影响经济发展。他认为,美国当前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政策并非短期现象,具有永久特质,世界各国需要自行谋划应对之策。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当持续推进全球合作与世界体系的融合进程,因为这 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方面,他认为气候问题依然是关乎全局的重大议题,需要全球协作推动技术共享与资金配置。中国的行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国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又掌握关键技术,应当积极推动技术共享,通过全球资金配置确保各国持续推进脱碳进程。
沃尔夫强调,必须竭力维护这个曾带来巨大繁荣,也带来严峻挑战的良性合作秩序,绝不能让世界陷入四分五裂,因为这会使所有人付出代价。
重构中的全球秩序
“正因为和平如此珍贵又如此脆弱,才令我忧心忡忡。”在此次对话中,沃尔夫毫不讳言对维持和平的担忧。他认为,西方世界极右翼势力的抬头带有某种历史隐喻的意味,20世纪30年代的极右翼行为就曾引发了世界大战。作为亲身经历过冷战的观察者,他呼吁各国依靠理性和机智的方式来处理内部问题避免冲突与破裂,避免让世界再次陷入冷战式的环境。

在沃尔夫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全球化方面,他认为,商品贸易将出现萎缩,这是当前商品贸易领域不得不面对的真实图景,但全球化仍将在挫折反复中向前推进。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失效与重构中,沃尔夫认为,全球货币格局将呈现多极化的特征,美元的主导地位将弱化,欧元与人民币或成新支柱。“全球化进程会遭遇诸多波折,程度可能减弱,局面可能混乱,但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趋势的进程。”他强调理念的全球化进程无法阻挡,思想、技术、文化的交流已重塑人类的互动方式,而这正成为全球化的新内核。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1月12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11月15日周六晚22:00播出。
当大学打破围墙,知识将如何与城市共振?当商学教育走出课堂,管理如何赋能科创未来?2025年金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之际,院长陆雄文在焕然一新的无围墙院区,迎来一位老朋友——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这座被誉为“城市霍格沃兹”的开放校区,不仅是陆雄文推动“无界商学”的实践地,也是罗康瑞眼中“三区联动”理念的延续。两位推动者,一场跨越十余年的对话,本期《两说》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和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分享各自的坚守与创新,共同探讨商学教育与城市发展如何彼此成就、无界共生。
从实验室到白宫,从原子捕捉到能源革命,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深度对话中国学者姚洋。他如何通过“意外发现”获得诺贝尔奖?又为何毅然加入奥巴马政府,成为美国首位担任内阁部长的华裔科学家?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本期对话,让我们共同倾听跨界大师朱棣文畅谈教育、创新、中美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的挑战。
知名投资人、创业家、畅销作家拉斯•特维德系统阐述了其对超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概念,他将“超智能”定义为能够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自我迭代进化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超越人类知识储备,更具备自主进化能力。这一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万千创业、投资新机遇。
在本期东方卫视《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对话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神经科学家、虚拟现实与数字健康专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展开一场关于“虚拟现实+医疗”如何打开万亿银发经济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