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制氢设备电解槽价格“膝斩”,40家氢能企业发起行业“反内卷”倡议

第一财经 2025-11-18 19:06:03 听新闻

作者:郭霁莹    责编:乐琰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倡议摒弃价格内卷短视思维,回归价值优先理念。

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简称“氢能促进会”)联合40家氢能上下游设备厂家,共同发布《中国电解槽行业健康发展倡议书》,聚焦行业无序竞争、指标炒作、低价倾销等突出问题,提出10项核心行动倡议,推动电解槽产业摆脱“内卷”困局。

这40家厂商包括隆基氢能、阳光氢能、天合元氢、重塑能源(02570.HK)、三一氢能、派瑞氢能、华电科工(601226.SH)等国内头部氢能企业。

这份《倡议书》从发展认知、竞争规范、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核心倡议。发展认知层面,明确反对“放卫星”式虚假规划与正常项目取消后的盲目唱衰,倡导理性看待行业阶段性挑战、加强行业协同;竞争规范上,严禁虚报电解槽效率、寿命等关键指标,以恶性价格战损害行业利润,以及恶意炒作市占率排名等行为,倡导合理利润空间下的良性竞争;发展路径上,强调以技术创新替代规模扩张,以标准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以海外规范经营维护国家品牌形象。

“电解槽行业‘内卷’的滋生,源于产业培育期的结构性矛盾。”氢能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当前1000Nm³/h(标方)碱性电解槽设备平均成本达300万元至350万元/套(不含分离纯化、电源及研发经营成本)。

“十四五”以来氢能产业热度攀升带动上游电解水制氢设备产能快速扩张,但下游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部分上游制造商为抢占份额不惜“赔本赚吆喝”,引发恶性价格战。

据公开招标数据,2021年至2024年,中国碱性电解槽市场中标平均价已由1000万元/套降至650万元/套。今年,行业价格厮杀更为激烈。11月7日,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国际事业公司)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化工项目水电解槽\碱性电解水制氢1000-1500标方评标结果公示,隆基氢能、三一氢能和华电科工3家供应商入围,投标价折合单价在254万-285万元/套,已较去年中标平均价跌去约60%,较2021年跌超七成。

“内卷”带来的危害已蔓延至海外市场。据氢能促进会消息,双良集团总裁马福林在会上表示,国内低价竞标已影响海外业务,部分海外业主要求参照中国低价报价,若任其发展,氢能海外蓝海或将沦为红海。同时也将压缩企业研发投入,资源向短期营销倾斜,产品验证周期大幅缩短,导致故障频发、性能不达标等问题,既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又延缓了产业发展进程。

遏制“内卷”,回归价值,成为行业上下的共同呼声。阳光氢能副总裁方伟强调,电解槽赛道融合电化学、流体力学等多领域技术,门槛极高,行业应摒弃“价格至上”短视思维,转向“价值优先”发展理念,推动性能实证前置,以研发创新替代指标炒作。

青骐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巍也表示,氢能产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可验证的技术突破与现场数据表现。企业护城河与产业根基,最终要靠技术创新,经得起现场实跑检验,行业迫切需要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标准和第三方检测平台,让电解槽数据说真话。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