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碳交易扩围准备

第一财经 2025-11-19 09:40:2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秦新安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到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扩围前期准备,正加快编制“一揽子”技术文件。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有关负责人11月18日透露,为摸清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的排放情况,已对2013年以来相关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进行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经过核查,具备了针对性解决碳排放数据质量问题的条件,为科学合理确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奠定了基础。

此外,生态环境部已组织相关单位研究起草化工、石化、民航、造纸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指南、核查技术指南等配套技术文件,为扩围工作做好技术保障。针对扩围需要,还从提升监管能力、扩大系统容量、提高数智化水平、保障数据安全等方面对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以提升基础设施平台的保障能力。

“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该负责人称,在现有覆盖范围基础上,将覆盖范围逐步扩展至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到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11月18日,《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下称《配额方案》)公布。

航空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3%,预计未来比例将显著上升。摄影/章轲

上述负责人介绍,《配额方案》借鉴了发电行业积累的成功经验,延续了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免费配额分配核心框架。企业的配额量与其实际产出量动态挂钩,不设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确保了行业发展的必要空间。

“通过科学设定行业基准,总体上可以使单位产品碳排放越低的企业,其配额盈余率越高,从而形成明确的减排激励机制。”这位负责人介绍,《配额方案》还体现了“抓大放小”的原则。在温室气体覆盖范围上,聚焦于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即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反应等产生的温室气体,不覆盖因外购电力、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

在配额分配范围上,锁定每个行业碳排放最集中的生产企业,包括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生产企业、拥有水泥熟料生产线企业和拥有铝电解工序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碳排放量占各自行业全流程碳排放的98%以上。而对于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独立电炉短流程钢铁生产企业、独立钢压延加工企业,则暂不纳入配额管理。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配额方案》公布后,生态环境部门将下发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配额,重点排放单位将于年内完成首次配额清缴。对已经购买了2024年度及其之前年度配额的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需要按照配额结转规定,将相关配额结转为2025年度配额。

此外,生态环境部门还将组织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持续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关键数据的月度信息化存证,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对存证数据进行技术审核。重点排放单位还需在今年年底完成2026年度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制定。

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是制造业中碳排放最高的行业。图为一家钢铁企业生产车间。摄影/章轲

上述负责人介绍,明年上半年,将向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下发2025年度预分配配额。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组织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完成2025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送,并开展排放报告核查。明年下半年,生态环境部将根据《配额方案》和排放报告核查结果,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核定企业配额量。重点排放单位应在明年年底前完成2025年度配额清缴。

对于各方关心的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地基,也是全国碳市场建设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为确保数据质量,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健全核算报告核查(MRV)制度体系,研究确立碳排放核算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开展以核算方法为主、自动监测方法为辅的多源碳排放数据管理,通过交叉核验提升数据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采取“人防+技防”的方式实施全主体、全业务、全流程穿透式监管,精准识别异常数据、迅速开展现场检查、精准打击造假行为。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数据统计核算、月度存证、年度排放报告编制等行为。

“配额是落实企业减排责任的载体。”上述负责人表示,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