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三个学科首度问鼎世界第一,AI专业清华国内领先

第一财经 2025-11-27 20:14:28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姚君青

中国内地高校的全球冠军学科增加到21个。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很多新的研究方向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质,这也在高校学科的专业设置和新的学科排名中得到体现。

日前,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5“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下称“GRAS”)。今年的排名中,中国内地高校在电力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首度问鼎世界第一,使得中国内地高校的全球冠军学科增加到21个。

同时,今年的排名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排名学科数达到57个,覆盖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

GRAS的排名对象包括全球3000多所大学,最终发布的榜单展示了9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所高校的近2万个学科点。

内地高校21个冠军学科

根据软科的数据,美国大学在今年GRAS排名中仍然保持领先,在27个学科占据榜首,上榜总次数达到4281次,位列全球第一。中国内地高校持续进步,在21个学科拔得头筹,上榜总次数3747次,位列全球第二,上榜高校数量达到359所。

中国内地高校在各学科排名中的上榜总次数和上榜高校数量近10年来稳步提升,今年21个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相比去年增加3个,其中清华大学有7个冠军学科,仅次于美国的哈佛大学(11个);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有2个冠军学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各有1个冠军学科。中国高校冠军学科数量逐年增加,显示出中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牵引下正在加速突破,一批高校在各自的优势学科上正在实现从追赶者到全球引领者的转变。

来源:软科

从今年的三个新增冠军学科看,电力电子工程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作为学校最早成立的3个工科系之一,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深厚底蕴贯穿至今,电气工程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保持全国第一或A+。与其他4所全球Top5高校对比,清华大学在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一指标模块占据绝对优势,重要期刊论文单指标排名世界第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由于应用场景较广,在经历产业结构升级,也成为近年来就业率较好的领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教育部2024年公布的新增的21个工科专业中,6个与材料创新直接相关,包括智能材料与结构、光电信息材料等交叉领域。清华大学在该学科2023年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并于今年首次拿下第一。

同样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在该学科拿下世界第一,也是我国高校首次在该学科拿到世界第一。在今年的排名中,上海交大在高水平研究成果、世界一流成果2个指标模块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分别位列全球第1和第2。

当下,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健康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上海交大和交大医学院以“大健康”战略为抓手,加快学科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医工交叉基金,成立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康复研究院、医学机器人研究院等医工交叉平台。据上海交大科研院院长周永丰介绍,医工交叉研究基金设立以来,学校已累计投入经费约6.74亿元。目前,基金已立项超过2000项,为1900余名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科研人员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桶金”,而通过前期的孵化和积累,已有72位曾获基金支持的项目负责人,牵头承担了79项国家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我国学科稳步发展背后,也和近年来学科专业的调整工作息息相关。

早在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前优化调整20%的专业,掀起新一轮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浪潮。麦可思研究统计显示,自《改革方案》发布以来,两年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两年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过20%。接下来将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深化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行动,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必争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工智能专业清华国内第一

由于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也就对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提出更高要求。

早在今年8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就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来源:软科

在新工科布局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专业增设在我国高校火热推进。麦肯锡此前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对人工智能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

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软科今年新增的人工智能学科排名显示,全球共有400所高校上榜,其中,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位列前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国内前三,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位列前十。

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早在1978年,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系建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去年4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担任该学院院长。姚期智介绍,学院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与“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此前表示,学校将建设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

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也于2024年以人工智能(拔尖英才试点班)为招生专业首次进行本科招生。本科阶段符合条件者全部纳入致远工科荣誉计划与国智计划,实行本研贯通培养。该人工智能学院是携手上海市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级平台共同筹建的特区学院。

另一个新增的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科方面,全球共有100所高校上榜,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排在前三名。中国内地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该学科前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