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型,我国港航业瞄准智能航运

第一财经 2025-11-28 10:32:48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缪琦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近年来,我国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为水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港航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的转型发展阶段,将强化科技引领,聚焦智能航运、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在11月27日举办的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长何建中在作主旨报告时表示,作为全球经济贸易的主动脉和现代供应链的关键枢纽,港口与航运业要坚持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推进“船、港、货、人”全要素升级与系统性变革。

他认为,港航业要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创新、标准规则引领、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传统能耗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的转变。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翁笑冰在主题演讲中介绍,近年来,我国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为水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聚焦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快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依靠海运完成。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379个、总量达2971个;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超70%,形成了多个世界级港口群。

交通运输部官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76亿吨,同比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箱,同比增长7%。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占据八席。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52座,已建和在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自动化码头集装箱作业效率继续保持世界纪录。

港口与航运是经济贸易的主动脉和现代供应链的关键枢纽。摄影/章轲

目前,国内各大港口在码头“翻、堆、取、装、卸”等作业环节上基本实现自动化。以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为例,通过引入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可实现两部小车接力作业,使装卸作业效率提升50%;集装箱卸下后,自动导引运输车将箱体高效转运至堆场;世界首创双箱自动化轨道吊接力,一气呵成起吊两个集装箱,助力堆场作业效率翻番。

专家介绍,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我国港口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取得诸多突破。比如,上海港、山东港口等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头生产操作系统。前不久投产运营的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自动化码头,自主研发使用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的国产化智能营运管控系统。

何建中表示,科技创新推动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凝聚共识,携手并进。强化战略引领,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同时要夯实人才根基,培育复合型队伍。完善标准规则,保障安全伦理。

翁笑冰表示,港航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要强化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全链条绿色发展体系。强化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全产业链运行效率。

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世新在论坛上表示,未来,中国航海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科技引领,聚焦智能航运、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组织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完善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江海;拓展全球合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