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儿科医生荒加剧 谁来给“二孩”看病?

第一财经APP 2016-02-03 14:10:00

责编:吴苏宁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大批夫妇铆足劲“造人”的时候,问题来了:二孩生出后,谁给他们看病?

中国虽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是却面对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儿科医生数量逐年下降,中国正在遭遇“儿科医生荒”。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


儿科医生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

儿科“医生荒”持续蔓延在医疗界早已是旧闻,但“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无疑将加剧这种短缺。

“我们很多儿科医生从来没休过假。”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阮毅燕告诉记者,该院两个院区加起来有150多名儿科医生,除去培训等人员,能正常上班的有约120人,可还是远远不够用。

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出一天门诊看100多个病人,这都是常态。周末、节假日、工休假就别提了,想都不用想。阮毅燕说,按规定,周末上班能补休,很多医生的排班表上,补休记录有上百条,但已经变成一堆无意义的数字,因为根本不可能兑现。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一旦有人休息,就意味着其他同事要干更多的活儿。该科室曾有一位医生出了车祸,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我的班怎么办?”


家长带孩子看病堪比“春运”

医生压力大,家长也不轻松,带孩子看病也是一把把的辛酸泪。市民石女士2015年结束了“沪漂”,从上海回南宁生活。她告诉记者,在上海,看儿科就像挤“春运”,人山人海,有一次晚上带女儿看急诊,排了3个小时才看上病。

回到南宁,情况略有好转,但也不轻松。石女士说,小孩生病多在晚上,只能看急诊,可是有的医院急诊没有专门的儿科医生,有儿科医生的急诊,那就肯定人多。

有一次她晚上带孩子在南宁一家三甲医院看急诊,只有一个儿科医生值班,病人太多,等了近一个小时还没看上。前面的一位家长等得不耐烦了,冲进去骂医生,摔东西,又生生耽误了半个多小时。

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统计了一个“挂号困难”专家名单,全院所有科室里,排名第一的是儿科的韩蕴丽主任,她的预约号源放出来,10分钟内就会被抢光,有的家长凌晨蹲守等着放号,都不一定能抢到。


为什么不愿当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这么抢手,按理说应该是“香饽饽”,实际上并非如此。

《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以下。另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

于是,儿科陷入了一个“儿科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医生更不愿意留在儿科”的恶性循环。

这背后,其实是儿科医生行业面临的三大难。

一难:要求高 “因为好的儿科医生起码要有10年左右的磨炼,但现在不少医学院校儿科专项人材的培养很不足。”孙新分析说,教育跟不上是原因之一。为此,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与广州医科大学定向联合培养学生,让一些3年级的医学生到该中心接受临床学习,以期解决这一矛盾。

二难:压力大 另一方面,儿科医生的压力大、比较累、风险高,付出与收入不太成正比,也让一些医学生“望而却步”。在医院各科室中,儿科急诊医生被公认为“压力最大”。有儿科医生甚至一听说第二天要去急诊上班,此前一晚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越秀区一家老牌三甲医院规定,40岁以下、未评上副高职称的儿科医生每年要有一半时间到急诊轮转。该院儿科主任表示,不少同事在高强度、高压力状态下,熬到四十岁,再也受不了到急诊上夜班,宁可申请调去医院的辅助科室。

三难:矛盾多 而家中有孩子得病,全家忧心,尤其是年轻家长很容易对医务人员发火,也让儿科医生“很受伤”。有家长嫌候诊时间过长,对急诊儿科医生拳打脚踢,更令医务人员寒心。在这种情况下,儿科医生流失率持续走高。以越秀区一家老牌三甲医院为例,去年就有两名年富力强的儿科医生离职,一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则跳槽去了广州某外资诊所,导致人手更加紧张。“年轻医生都快跑没了,出急诊的都是老医生。”天河区一家公立医院的儿科医生无奈地表示,该科一连出走7名年轻医生,一直缺人。


二孩出生将加剧供求矛盾

大量二孩即将出生,儿科医生队伍偏偏在这个时候又面临减员。儿科里绝大部分是女医生,相当一部分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

阮毅燕回忆道,2014年,该院一共有20多个“儿科宝宝”出生,那一年大家都累垮了,现在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局面,“真是那样,我们就真的垮了”。现在能想到的应对措施只能是“计划生育”,有计划生二孩的,大家提前通气,错峰生,尽量别扎堆。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目前有20多个医生,正处于哺乳期、孕期的就有6个,占了1/4,接下来估计会更多。有人出主意,多聘些返聘的老医生,颜云盈估计这也不是办法。返聘专家也大多数是女的,自己不生了,但女儿、媳妇会生,她们要回家带“二孙”,也会撂挑子不干。“如果国家再不采取措施,儿科可能真的会崩溃。”作为儿科主任,颜云盈对接下来的形势表示担忧。


降低门槛能解燃眉之急?

主管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儿科“医生荒”的严峻。

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加分考试,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降分录取”。闹了多年的儿科“医生荒”,到头来解决办法居然是降低门槛。也就是说,本来无法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差生,可以通过加试的分数取得儿科执照。

多位儿科专家都表示,这样的“救火”措施让儿科医生们多少感觉受到了侮辱,因为看起来是向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儿科是劣等医生。但实际上,急诊和儿科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容易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患矛盾增加、医生流失”的恶性循环。

目前的情况下,医院只能退而求其次。阮毅燕说,本来省级三甲医院招人,基本上都要求硕士、博士学历,儿科很难找到这样的高学历人才,那就只能先招一些本科生,再鼓励他们在职深造。

专家们认为,恢复儿科医生的培养体系才是长远之计。目前全国仅有重庆医科大学等5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

(综合新华网、南国早报报道)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