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投资人本期嘉宾是施罗德投资多元化资产投资全球主管Patrick Brenner。施罗德投资集团历史超过200年,是欧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资管机构之一。施罗德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近30年。今年1月,集团获批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为了集团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Patrick从业超过20年,目前是施罗德投资全球资产配置委员会的成员,并负责制定集团全球多元化资产投资流程。他认为,在稳增长的政策加持之下,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将超过6%,在2023年西方国家或将陷入衰退的背景之下,这样的经济增速使得中国资产具有吸引力。
更多精彩,点击视频,一探究竟。
第一财经:Patrick感谢参加《顶级投资人》节目。从全球市场开始聊。在经历了糟糕的 2022 年之后,今年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强劲的 1 月,这是否意味着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
Patrick:我想没那么简单。之前我们体验过多年的低息率或负息率时期。为了控制通胀,我们刚刚经历了美联储最快的紧缩周期之一,当然还有世界其他央行。所以,我很难相信经济和金融市场已经完全适应了新体制和新现实。我认为市场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很明显,控制通胀的战斗尚未成功。因此,我们认为,在真正赢得这场战斗之前,我们应该看到实体经济遭受更多痛苦。所以,也许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但我们预计在局势真正明朗之前会有更多的颠簸,那时我们才可以更自信的调整投资组合。
第一财经:你用“新体制”这个词,意思是我们不会轻易回到过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1 月份的反弹只是一种错觉?
Patrick:是的,这个提问很好。我认为目前市场处于总体通胀率从 9% 的峰值回落的阶段,可能会降至 4%。但这可能是整个过程中最容易的那部分,将通货膨胀率从 4% 降低到 2%,那将是另一回事,而且更具挑战性。与前数十年相比,我们认为市场现时受低利率支持,也利好较具投机性的资产类别。我们相信,新体制已经到来。流动性充裕,资金便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基本面、估值将再次对市场产生影响,我们相信,这种更具投机性的资产的反弹是暂时的,而不是其他任何事情。
第一财经:现在市场的焦点是通胀和美联储的行动。但美国 1 月份的就业报告相当强劲。那么这到底意味着美国正在走向软着陆,还是美联储未能足够地为经济降温?
Patrick:没错,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现感到意外。但现在下结论也许为时过早,因为我们知道实体经济对央行决策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不同意软着陆——也就是可以在不引发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降低通胀的想法。我们相信,如果美联储真的要对抗通胀,我们相信他们是这样。那么除了让劳动力市场降温并带来一个感觉更类似衰退的环境之外,他们别无选择。参考过往经验,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大大下跌才可能控制通胀。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我们将继续处于劳动力市场需要降温、才能令通胀下跌的环境中。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认为任何就业数据都将成为未来几个月值得关注的关键指标,因为这确实是美联储需要关注的领域。
第一财经:让我用更简单的方式来问,您预期美联储还将加息多少次,一次、两次还是不加了?
Patrick:我认为 3 月份的加息是肯定的——3 月份将加息。五月份,我们可能也会有机会看到加息,但我们预计这可能就是顶点。所以我说,一次是肯定的,也许在一到两次之间,但那时我们应该能看到顶点。
第一财经:问题是你认为通胀降低是可持续的吗?
Patrick:我认为我们正处于整体通胀率从 9% 降低到 4% 的周期的这一部分,这部分不难。但将它从 4% 降低到 2%,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在我们讨论过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异常紧张的环境下。所以我认为美联储现在的关键目标实际上是让工资通胀降温,因为这确实有可能引发工资价格通胀螺旋式上升。使通货膨胀回到可持续的 2% 目标的唯一方法是真正让劳动力市场降温,这是关键。
第一财经:关于通胀的预测时间表是什么?
Patrick:我相信到 2024 年底,通胀应该会回到我们希望的 2% 左右或美联储希望的 2% 左右。但同样,这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对吧?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必须在实体经济上经历更多的痛苦。现在,如果我们对经济衰退的预期不成立,那么显然存在实现通胀目标的风险,也就是说该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可能比预期更晚。在某种程度上,经济衰退越早,对通胀目标实现就越好。
第一财经:你职业生涯很多时间在亚洲,我们来聊聊中国。2023年,首先,中国的复苏是确定的吗?
Patrick: 如你所知,Ivan,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目前,市场对重新开放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从美国和欧洲重新开放中得到的经验来看,会有很多被压抑的需求,这将支持经济,尤其是服务业。但我们也必须现实一点,中国不会完全免受美欧经济或会步入衰退的影响,如果他们衰退的话。市场也很快地消化了重新开放可带来的影响。出口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因素,至少在过去两三年内。如果我们发达市场出现经济衰退,出口增长将需要放缓。我认为这是必须牢记的事情。但显而易见的是,重新开放明显改善了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前景,因为它将释放被压抑的需求。对我们来说,我们可能会将今年中国的增长率上调至 6% 以上。所以如果你看全世界的话,中国的宏观前景肯定比世界其他地方好。
第一财经:2023 年开始,外国投资者向中国股市投入了创纪录的 210 亿美元资金。你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吗?
Patrick:我认为,如果重新开放继续下去,如果我们看到中国经济重新加速,并能控制通胀,我看不到为什么我们不会继续看到资金流入的原因。同样,这始终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但当世界其他地区都在与高通胀作战时,我很确定中国较乐观的宏观环境将继续吸引外国投资者。
第一财经:许多国际投资者是通过交易硬商品来参与中国反弹,我们看到了自中国重新开放以来硬商品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上涨。所以问题是为什么石油仍然落后
Patrick: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实际上中国的流动一直在急剧上升,但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流动的增加本应支持油价。我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今天的油价对美国需求的敏感度高于对中国的敏感度。这也确实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前景感到担忧,因此最终,这是中国上涨的需求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之间的一个平衡。如果发达市场方面有惊喜,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油价实际上可能开始强劲反弹。
第一财经:一些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回升的溢出效应存在一定的担忧,比如增加西方世界的通胀压力。你有这方面担忧吗?
Patrick:公平地说,中国的复苏传导到世界其他地区的通货膨胀最大风险需要通过更高的商品价格来实现。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比方说,到年中,那肯定会在 2023 年底和 2024 年初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一些通胀压力。但我想说,这次我们可能不那么担心,因为同样,我们预计复苏将更多地受到服务而非商品的推动。因此,中国重新开放对经济复苏、通货膨胀以及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应该比过去更小。所以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的重新开放是正面的,无论是在增长方面还是在通胀方面。
第一财经:最后,Patrick,我们都知道我们在 2022 年度过了糟糕的一年,那么投资者是否有可能连续经历糟糕的两年?
Patrick:我认为今年可能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我认为,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我们越接近经济衰退,投资机会就越多。因此,尽管每天的头条新闻可能比较负面,但当我们展望 2023 年时,我们不应忘记,最大的机会总是出现在我们接近经济衰退的时候。所以当乌云越来越黑的时候,让我们试着看看乌云背后的太阳,因为当我们接近衰退时,就会有大的机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一季度GDP增速达5.4%,创近年来新高,工业、基建等多项指标全面超预期。在财政政策积极发力下,基建投资回升至12.6%,展现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全年仍需政策持续加力稳增长。
美东时间3月30日下午四点多,就在美国政府即将在4月2日宣布大规模对等关税细节之前,高盛发布报告,下调美国2025GDP增速预期(从之前的1.5%下调至1%),并将未来12个月内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概率从之前的20%大幅上调至35%。 北京时间3月31日上午,也就是报告发布几个小时之后,高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David Mericle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财经的独家专访。他详细解释了高盛一个月之内两次下调美国经济增速的原因,并表示,本届政府的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很大,多项与信心和资本支出相关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现大规模且迅速的下滑。
本期《顶级投资人·去现场》来到的现场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中发高年会已有25年历史,是中国政府高层、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交流对话平台。今年年会共有750多位外方代表参会。 瑞银亚太区总裁及财富管理全球联席总裁Iqbal Khan在年会现场接受了节目的专访。他提到,相比于三个月前,国际投资人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显著增强。中国资产的重估正在进行过程中,未来只要政策环境保持稳定,持续扩大开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这轮行情仍具备可持续的上升动能。 3月28日晚,瑞银发布公告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已对瑞银成为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瑞银将收购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有瑞银证券的33%股权,将其在瑞银证券的股权比例由67%增持至100%。瑞银证券也成为我国第五家外商独资券商。
中国银行研究院《2025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优化、专项债提速基建及房地产市场趋稳,预计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而在政策加力下内需拉动增强,房地产拖累减弱,二季度GDP增速有望升至5.3%,降准降息或于二三季度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