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开放是“与狼共舞、培养狼性”,如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3-07-21 16:28:33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施宇楠

举报

自7月20日起,第一财经《首席评论》节目推出《下半年经济展望》系列专访,聚焦“改革”、“开放”、“平衡”等主题,深度探讨!

未来30年,如果经济全球化陷入停滞,国际贸易还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吗?当国际贸易中存在地缘政治的影子,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如何推动制度型开放?开放是“与狼共舞、培养狼性”,如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本期嘉宾:

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7月15日至16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国部长级会议举行,英国加入,成为CPTPP第12个正式成员。中国也正在积极推进加入进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7月6日表示,中国自2021年9月申请加入CPTPP以来,已对CPTPP全部条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评估,梳理了可能需要采取的改革举措和修改的法律法规。目前正按照加入CPTPP的程序,与各成员进行沟通和磋商。在积极推动加入CPTPP以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在内的高标准经贸协议的同时,我国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并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制度型开放将带来什么?

第一财经:制度型开放和过去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底有哪些不同?

张燕生:制度型开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今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要与国际高标准的规则对接和衔接。所谓制度型开放,比如说中国在2021年正式申请加入CPTPP。当日本朋友听说中国要申请加入的时候,他就会反复问我,在小会问,在中会问,在大会问,一直反复问一个问题,说你们中国申请加入CPTPP,你们是动真格的还是外交姿态?讲我们是动真格的,他说“那我就放心了,知道你们是认真的”。此前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个时候由日本带领剩下11个经济体,推动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建设。中国在前年正式申请提出来要加入CPTPP,全球为之振动。因为这个姿态就是中国将接受当年美国用所谓高标准规则为全球建章立制的东西。中国把它作为中国制度型开放和推动下一步中国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个重大决定,很像当年中国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和后来的WTO。实际上,CPTPP对中国来讲会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等,也包括数字经济规则等一系列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能不能构建一个相匹配的高水平的市场经济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讲,制度型开放实际上在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要上一个新台阶。未来30年,我们可能面对一个新形势,经济全球化陷入停滞,它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第二个,国际环境面临着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国际贸易还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吗?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贸易环境正在转向基于价值观的国际贸易,当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这个阶段告一段落,国际贸易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吗?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谈制度型开放,我们就要关心一个问题,这个制度型开放中一定有地缘政治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愿不愿意推动制度型开放?比如中国要申请加入CPTPP的时候,美国没有在CPTPP,但是它会体现出美国的立场、观点、讨价还价的开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拒绝呢还是接受?拒绝,你可能与制度型开放的宗旨、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渐行渐远。如果接受,就会采取我把它叫“借力拆雷”,借外力拆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前行的“雷”。

第一财经:这个可以做到吗?

张燕生:“借力拆雷”是一个双刃剑,就像我们说什么叫开放?开放是引狼入室,开放是与狼共舞,开放是培养狼性。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狼是吃人的。制度型开放,尤其是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国际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不能够讲越开放越好。制度型开放一定要记住,它是一个“双刃剑”,而且它一定是和你发展的阶段相匹配的。

如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第一财经:在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节奏如何把握,如何实现稳步推进,怎么去拿捏其中的分寸?

张燕生:开放能带来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基础是自立自强。中国在推动制度型开放的时候,它的自立自强的行动,首先就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实际上是五个“立”一个“破”。第一个“立”是市场基础的规则要全国统一,可以理解为制度一律。无论北京、上海、天津还是云南、贵州、山西,它们的市场经济基础的规则是一样的。第二,市场设施高标准的联通。好比说商流、物流的体系等市场设施真正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第三,要素和资源市场要全国统一。也就是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数据市场是全国统一的。第四,商品和服务也是高水平统一。为什么叫高水平呢?因为过去40年,实际上在商品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中间,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那么在服务方面,我们可能还要欠缺一点,像生产型服务、生活型服务、公共服务。五,市场监管全国统一。一个“破”就是要破除或者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行为和不当市场干预行为。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改革的自立自强就是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我们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那么营商环境,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放管服。通过放管服来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的效率和水平。这一步是重要的,但这一步是不够的,因为它仅仅是营商环境的便利化,最多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第二步,实际上我把它叫补短板。从世界银行2020年的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来看,我们有四个短板。第一个短板,企业获得信贷,怎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第二个短板,企业纳税。我们企业纳税这个环节是花了138个小时,而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地方也就是花三四十个小时。第三个短板是跨境贸易,国际上的最佳实践只需要3个小时。第四个短板,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第三步,营商环境与国际高标准规则对接衔接的时候,怎么能够做好“借力拆雷”。就像当初加入WTO借的三个力一样,拆我们前行,就是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前行一些障碍、问题、短板、瓶颈。所以这也是我们前行中间改革的自立自强,真的要把它做好做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型开放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扩大开放,RCEP带来哪些新机遇?

有一个形象的比方,亚太自贸区有两个“轮子”,一个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个是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已经是RCEP成员。6月2日,RCEP对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占我国外贸的比重超过30%。

第一财经:RCEP今年6月初才正式对所有15签署国全面生效,市场也非常期待,它将接下来的经济、商贸合作创造哪些新的机会?

张燕生:RCEP有三个经济合作区,一个经济合作区是中国和东盟。中国的贸易伙伴,去年可以看到第一大是东盟,第二大是欧盟,第三大是美国。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把它的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东盟,把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在东盟完成加工、组装、测试、包装以后,再转口到美国和欧盟。第二大经济合作区是日韩,中日韩将决定未来东亚地区在全球的分工地位。第三个经济合作区是中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农产品、牧产品,包括红酒、煤炭等,是中国初级产品安全重要的保证地。因此,RCEP三个经济合作圈,它的零关税比例将达到90%。中国和日本现在的零关税比例是8%,提高到86%,也会提高10倍。我们这个地区有RCEP,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CPTPP,中国正式申请要加入,它是一个高标准规则的区域一体化的机构、组织。这个地区还有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就是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推动的数字经济的规则,它最适合于中小国家、中小企业,中国明确要加入DEPA。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做好RCEP、CPTPP、DEPA的深化和谈判的工作,使这个地区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带一路”十年话开放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在投资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在工程建设方面,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一半。

第一财经:“一带一路”倡议还将打开哪些商贸、投资方面的新机遇?

张燕生:构建新发展格局,它的变化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主战场在哪里?一个就是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像RCEP所在的地区。第二个主战场就是“一带一路”。第三个主战场就是美日欧,第三方合作。所以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实际上是我们下一步双循环的主战场之一。我们在“一带一路”调研的时候,我曾经带一个国际专家组到印度尼西亚去调研,开始我们调研是听NGO(非政府组织)介绍情况,就发现完全是有偏见的介绍,我们决定眼见为实,看,实地考察。看了一个国有企业的油田,看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制造业项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做得非常好。好在哪儿呢?环保,油田的本地化程度高,总经理都是印度尼西亚的本地人。而且可以看到,它在社会责任、绿色发展方方面面,让员工过有尊严的生活方面,都做得很好。后来我们就问调查研究的单位,你们做得这么好,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呢?没有宣传。国外有很多NGO,可能是一些NGO组织,也可能是一些常青藤大学的教授带领常青藤的学生,你会发现他们深入到村子里,做村民的工作,做学者的工作,做社区的工作。所以说要真正去做很基层人的工作,叫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方面,目前看可能是最重要的。

提升开放新水平,如何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目前,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7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国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第一财经:金融服务领域当中还有很多短板。在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张燕生:要想打造一流的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来支撑一流的制造强国,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用好香港。香港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流的大学和人才,一流的法治和国际化,来提升整个国家下一步金融的开放,金融的市场化,金融的深化。我们要推动金融的开放,金融的市场化和金融的深化,它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金融监管能力要跟上。金融监管能力跟不上,一场危机倒退15年,一个方面是干中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要与国际高标准的制度规则对接。

本期节目

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