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扩大消费需求或将继续成为今年的主要政策目标。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认为,要促消费就要解决广大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估算,“70后”中82%以上的父母是农村户口,“80后”中这个比例下降至75%左右,“90后”中这个比例也在70%左右。在目前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情况下,农村父母大多数要靠儿女资助。屈宏斌认为,70后、80后、90后作为当前的消费主力,如果能通过财政手段提升他们父母的养老福利水平,就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
如何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以解决核心消费群体的后顾之忧?宏观政策如何协调统一,形成有效合力?政策空间还有多大?为何应实施超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2023年高基数背景下,2024年如何实现稳增长?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
屈宏斌的主要观点:
将更多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养老 有助于促消费
汽车消费也可以推出以旧换新政策
除了要形成政策合力 还要超预期加大政策力度
避免认识误区 全力以赴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
中央财政赤字率没必要限制在3% 今年必定会有所突破
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应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五险一金占工资比重超过40% 除了降税还要注意减费
高端制造业和绿色减碳就是新质生产力
今年经济要争取更高增长 从而扭转预期
将更多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养老 有助于促消费
第一财经:屈总好,非常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我们看到您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促消费方面的问题,总结来说的话有两方面:首先第一方面当然还是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它能吸纳更多更大规模的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就有消费;第二点您认为应该把一些投资效益不大的、铁公基领域的财政支出倾向民生领域。所以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我们促消费主要的工作应该转向结构性的工作方面来了?
屈宏斌:是这样的。长远看,我们觉得这个可能更深层需要一些政策,或者更有长效的这么一个政策机制。应该说比较直接,而且我觉得容易达成共识的这么一个选择,就是把我们过去这些年在“铁公基”所投资的十几万亿的这些财政的或者政府的支出拿出一小部分,比如说10%甚至15%,然后用来去支持一些跟民生有关的一些领域。比如说我们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尤其是农村的这些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适当提高一些养老金的水平,可以对这群人有直接刺激消费、鼓励他们更多消费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70后、80后甚至90后,70%以上实际上他们父母还仍然是农村户口。现在我们国家给的每个月100多块钱的这种基础养老金,实际上是不足以去支持他们过上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的。这个缺口一直以来是谁来补的呢?更多是子女来负担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隐形生活负担。我想增加支出提升养老水平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老年人的直接消费,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当然,比如说放开落户限制,使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享受到同等的福利待遇等等。总而言之,我们扩大消费,我觉得不仅仅要着眼于这一些短期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这些有长效机制的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实际上我们有很大的空间。短期的政策和长期的政策并举,可能会起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政策效果。
汽车消费也可以推出以旧换新政策
第一财经:您刚才也提到了长短政策结合并举才能起到好效果,所以我们看今年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召开了,如果从长短政策结合来说,您认为今年在促消费方面会不会有一些新的亮点?
屈宏斌:比如说我们最近实际上已经看到一些苗头的,家电以旧换新,既然家电可以做,为什么汽车不可以做?其实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这种替代,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符合以旧换新的更新换代的政策,那么这些我觉得都有空间可以做。
除此之外,我们年前已经有比如25个基点的5年期利率的降息,那么对于减轻大家的按揭负担都是有所帮助的,还可以再继续降,货币政策还是有空间的。用好政策空间,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要形成政策合力 还要超预期加大政策力度
第一财经:我也非常关注就是政策的合力。其实近几年来,我们越来越注重政策合力之后发挥效应的功能。所以除了您刚才说的财政政策,还有货币政策,我们看到其实还有很多的像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它都需要去协调配合,怎么样来确保这些政策可以同向发力和形成合力?
屈宏斌:我们长期关注中国经济都知道,我们的制度优势应该就在于我们有这种协调能力,比其他的经济体的这种制度下的协调能力更强,所以我们理应有更好的更强的这种政策统一和协调的这种能力。
除此之外,面临目前的经济形势,从内部来讲主要就是需求不足,某一些产业有产能过剩,同时社会预期偏弱。面临三重压力的情况下,我觉得要特别注意这个政策的力度。过去我们政策出台好像都有这种碎片化的、或者是坊间说挤牙膏式的惯例。先走一步,然后慢慢看。当然有它的好处,好处就是避免造成过度刺激。但与此同时它的不足就在于这种碎片化的、脉冲式的、挤牙膏式的政策出台形式,实际上对于提振市场预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都知道在预期不足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提振信心,或者扭转预期的,就是要有一个超预期的政策的力度。
避免认识误区 全力以赴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
第一财经:屈总,其实去年下半年我们感觉这个政策其实已经做出了很多的调整了,在您看来,在去年下半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去超预期进行一些政策合力的实施是吗?
屈宏斌:我觉得是的,一个是有这个必要,同时也有这种条件。如果说政府这个时候也缩手缩脚,那市场主体更加缩手缩脚,这样的话大家都会走到那种负向循环的螺旋式下行的这么一个通道。结果是债务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所以说我觉得要避免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理直气壮地、全力以赴地去用好这种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工具。
所以说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无论如何今年是一个好的时机。我们要用好用足我们的政策的空间,然后去形成合力,争取去扭转预期不足、信心不足的这种局面。
中央财政赤字率没必要限制在3% 今年必定会有所突破
第一财经: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其实大家也很关注2014年的财政赤字的安排,您怎么来看?您预测一下它大概是多少?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赤字有没有一些您预计的调整?
屈宏斌:我们就有一个认识上的限制,好像3%GDP的财政赤字率是不能突破的,实际上这个是没有道理的。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理论上来讲,为什么是3%?为什么不是5%?不是2%?实际上这个是没有任何的这种道理的。
如果说经济过热,可能连1%的财政赤字都觉得过大,但是目前我们这种经济情况下,我觉得财政赤字突破3%突破4%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财政政策应该是有所突破。
另外一方面从去年开始,我们增发了1万亿的国债,即便是说明了这1万亿可能5000亿在去年用,另外留5000亿在今年,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3%的这种界限。既然突破了,我们不妨就做得更大胆一点。所以我们觉得突破3%几乎是一个定论,唯一就是突破多少的问题。
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应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第一财经: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您预计今年如何来安排?因为这个也是我们近期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屈宏斌:我觉得至少它的底线是不应该少于去年。因为地方专项债主要是用来去支持基础建设的,那么去年的基础建设,增长在7%-8%左右,我觉得今年这是一个底线。我觉得最理想的状况可能是不是更高一点,比如说一个双位数的增长10%甚至更高一点的增长,是有利于推动更多的需求的。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地方在不低于去年水平基础上应该是有所增加。
五险一金占工资比重超过40% 除了降税还要注意减费
第一财经:在结构性的减税降费的安排下,您认为可能会有哪些新的优惠政策出台?
屈宏斌:我觉得这种减税降费的确对缓解微观主体也就是企业的这种困境,它是有最直接的这种作用,我们还可以继续做。但是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把减税降费的方向和领域,更多地和长期的政策结合起来,就是长期的产业政策。比如说跟我们长期的这种新旧动能转换的这种战略也要相结合更好。比如说我们的制造业,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业;比如说绿色减碳的这些相关的行业和相关的项目,在税收政策方面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倾斜。
另一方面,我们在“费”方面负担是比较重的,这方面我们可以继续减。比如说五险一金的这种政策加起来,如果企业老老实实把它都交齐的话,相当于企业的工资总额的40%多,这个是全世界最高的。我想对企业来讲,它的确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整个我们都有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
高端制造业和绿色减碳就是新质生产力
第一财经:今年我们看一直在提到一个新词叫做新质生产力,所以能不能给我们来解读一下您怎么来看新质生产力?您认为它的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它在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的空间?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政策可以去支持它们?
屈宏斌:我觉得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表述,实际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们过去长期依赖的传统的增长动能已经难以为继了,已经逐步失去动力。实际上我觉得两个领域是符合这种新动能的要求或者这种特征的,包括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就是高效率,而且会代表未来的增长的潜力。一个就是高终端制造业,那么另外一个就是绿色减碳这两个方面。
今年经济要争取更高增长 从而扭转预期
第一财经:就是我们看到在2024年我们有一个较高的增长基数上,您觉得2024年能不能实现稳增长?怎么来实现稳增长?
屈宏斌:我觉得我们完全有政策的空间和潜力,使得经济增长会比去年的表面上的5.2%可能更高。今年争取5.5%,刚才我们讨论的那些,如果是百分之六七十能落实,我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到5.5%甚至更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今年的增长如果说能争取到比如说至少是5%以上,接近5.5%甚至更高的话,我想从微观主体各行各业可能会明显感受到经济的确是在好转了。只有大家感受到经济好转,大家的信心和预期才会有所转变。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期待两会到底是什么目标,但我觉得不管我们定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还是要争取更好的这种结果,如果说我们能达到5.5%甚至更高,相对于去年的情况,相对于过去三年的情况,我觉得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好转,这样才能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