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紧急通知无3C认证充电宝不得登机,单日有机场收缴量超3000个。评论认为,此般阵痛,实为充电宝部分企业长期漠视生产安全酿成的苦果。监管铁拳虽迟但到,但如果机场执行时只懂“一收了之”,本质仍是让普通旅客被迫为充电宝企业的安全失守买单。企业应当警醒,安全绝非可妥协的成本变量;而机场也应需平衡严查与便民。劣币驱逐良币的乱局,不该以旅客被迫承担代价告终!
100多万台充电宝被紧急召回,民航局发布史上最严禁令,本是个别企业的公关事件,为何演变为一场整个充电宝行业的信任危机?这些已经通过3C认证的充电宝,为何仍不能确保安全?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近日采访了知名电池检测机构、多家行业供应链企业,深度解析安全危机背后的供应链之困以及破局之策。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最近,有无3C标识,成为了评判充电宝能否安全且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深圳实测发现,三大常见品牌均仍有部分无3C标识的充电宝在流通。对此某品牌客服回应,可能是较早批次的充电宝没有印刷3C相关字样。
近期,充电宝安全问题引发公众关注。第一财经记者从锂电池检测机构了解到,充电宝即便有3C认证依然还会有自燃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虽然锂电池样品符合认证,但是在批量量产管控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会出问题。专家呼吁行业需锚定安全质量标准,对抗内卷。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