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一书中,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韩森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点: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
《下一次将是烈火》和《致愤青》,都因其准确、尖锐、热忱,以及与当下世界的分裂与痛苦完全对话的能力,引起令人震动也令人犹疑的强烈共鸣。
在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徐国琦看来,在自19世纪直到现今的漫长旅程中,中美两国人民和社会也共有或共同经历过梦想、希望、失望、激动以及挫折。
加拿大学者罗德·菲利普斯一年要去5次法国,现在他常常是就餐时唯一点酒的人,法国人都在喝气泡水。
2015年,葡萄酒在全世界的产值超过了3000亿美元,种植与消费都已全面全球化,甚至成为双边贸易中重要的政治筹码。
托斯滕森著每天干完活回到家都灰头土脸,常常夹在建筑师和房屋主人之间双重受气,生存空间还被大型装修公司和宜家这样的连锁品牌不断侵蚀
知乎上“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提问下,用户回答:“是一个博学多才,家族背景强大而又富裕的光头。”
《地下铁道》是美国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也是21世纪以来唯一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作品。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然而父母从小教育他,“在美国,中产阶级也不是什么神奇的屏障,阻止不了种族主义。”他的《地下铁道》,“很大程度上也是长期以来直到如今人们对黑人态度的本质。”
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