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还在纽约上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叫做《中国女人》的文章,当时觉得这个标题本身就有点霸气,让人不自觉的充满了力量。时隔多年,我成为了在中国的众多女性创业者之一,现在回顾这个标签,也越来越感受到它的强大,在我的心目中“中国女人”,可能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具象化的修饰词:它代表了努力,代表了坚强,代表了担当,代表了一种温柔且坚定的力量。
2019年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女性就业率为89%,在所有金砖四国中最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女性就业率远远高于世界53%的平均水平。但是不论是之前在职场上,还是在创业中,仍然能听到一些对于女性“特有的标签”,而“情绪化”就是其中一个。
都市经典《欲望都市》某一集中事业心和专业能力极强的Samantha, 也能碰到酒店大亨因为她是女性而不把重要的项目交给她去管理的事情,当时大亨说:“你仔细听听我想暗示的事情,你最好还是跟一个不那么情绪化的男士一起管理。”Samantha回答道:“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根据我的经验和能力,你早就跟我握手并且把办公室的钥匙交给我了,一个如此有商业远见的人居然可以如此目光短浅,真令人惊讶。”然后她冲进了电梯,在没有人的时候,委屈地哭了。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不被了解的情况下,难免还是会被贴上一个大标签。实际上,在被约稿此文时,我每天工作到凌晨,除了吃饭和每天5个小时的睡眠,就是高强度的工作,春节也一直在伏案加班。今年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是在电脑前外卖的一盒饺子。在创业开始前也听过关于女性负责一款理性的互联网产品的怀疑声,几个月后桌面成堆的暖心教育APP的数百页原型和UI的草稿,以及经验丰富的产品团队和用户朋友们试用产品后给予的反馈,也让质疑的声音在脑海里的回响越来越小。虽然一直在忙着“理性”,但我认为必须得写一篇文章,而且要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看起来很小,实际上却又很大。就是我们女性朋友一直被标签的“情绪化”。
其实情绪本身永远不应该被加上负面的形容词,我们的喜怒哀乐,是生活丰富多彩的调味品,它不可或缺。但是为什么“情绪化”却成为了一个略显负面的形容词呢?我们通常认为,理智的决策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个理解本身没有错,但是这里却偷换了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理智的决策者,是那个看起来风平浪静情绪毫无起伏的人吗? 其实理智的决策者的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心理相对健康的状况。
而心理健康是什么保证的呢? 跟身体健康一样,是我们平时对内心的保健决定的。养身体我们都很熟悉,比如我们会健身,以达到代谢平衡,还会定期体检,如果哪里不舒服,就会去吃点药多休养一下,如果仍不好转我们会去看医生。“养生先养心”,而养心也是同理,如果想真的养好心,定期的去做一些“健心”项目比如冥想等,适当的情绪宣泄,以达心理平衡,还应该先去正视我们的心理出现的小问题和小堵塞。因此,女性的情绪化,其实是把情绪以哭泣等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种非常利于心理健康的保健行为。
无论男女,人都有情绪,只要有了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若想不影响心理健康都需要及时的被“消化”掉。最常见的“消化”方式就是适当的释放后进行倾诉和疏解,比如女性之间很喜欢跟自己信任的朋友去聊自己的心情,而不少男士则认为这是“小事”,兄弟之间才不会去聊这种小事情。实际上女性之间互相倾诉的过程,就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释放情绪的方式。日本有一位148岁高寿的老奶奶曾经给记者分享她的长寿秘诀,大家可能以为会是吃什么保健食物或者锻炼身体,但老奶奶却回答说:自己非常喜欢聊天,特别喜欢讲话,只要自己聊天就能感到开心。我们发现非常长寿的老人中,大部分的老人都过着恬静美好的小日子,并且脸上还时常挂着微笑。老人长寿的秘诀千千万,却有一个很大的共性,就是大家都“心态好”。连巴菲特在吃垃圾食品被人质疑时都怒怼回去:“垃圾食品让我心情愉快,心情愉快怎么可能不利于长寿呢?”
“情绪化”的女性懂得宣泄的重要性。女性会以聊天“吐槽”的形式,或者哭泣等“情绪化”的形式疏导自己的情绪,是一种多么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式啊。相反,我反而为一些男同胞感到一丝担忧。“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之间怎么会倾诉情绪”都让一部分男性朋友在有了负面情绪之后没有正确的渠道及时地“消化”掉。男生真的没有情绪吗?当然有,甚至有些调查发现由于部分男同胞们从小习惯了“不哭不闹不倾诉”,直到出现了心理症结,都不乐意去接受相关治疗。所以如果我们去看数据,貌似女性患心理类疾病的比例比男性要高,但这个数据显然不够准确,因为很多男同胞的心理状况无处统计。
“情绪化”的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内心成长。目前市面上心理服务类的产品,女性用户一般占到70%-80%甚至更高。女性更喜欢阅读心理类文章,进行瑜伽等冥想训练。比如自从开始创业,我至少隔一天就会进行一次冥想练习,因为一边给自己加压一边给自己减压,才能高效率的创造,经常听到的“创业者的焦虑”就在我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付出时间去养成心理保健习惯之后,变得几乎不复存在。注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只会让我们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大部分女性朋友也更喜欢通过回忆和倾诉找到自己心理的矛盾点,这也是非常良好的心理保健习惯。并且如果生活出现一些挑战和挫折,大部分女性都喜欢从自身及内心寻找答案。
“情绪化”的女性也更加重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三观等最关键的时期,很多缺憾和心理问题是成人后很难治愈的。孩子们有在意自己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至关重要。比如:我们暖心教育的产品针对的人群是K12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群体和心理老师,据预计,使用我们APP获取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家长和老师中女性将占到90%以上。只有先直面我们的情绪,适当宣泄情绪,进一步分析情绪,最后才能正确的疏导我们的情绪,并且提升我们对情绪的掌控能力,最终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我们产品中的暖心日记,也是哈佛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基于心理学原理设计的功能,而专业的心情疏导过程与女性“情绪化”的宣泄,到认知,释怀,再到提升掌控力的过程,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我很喜欢第一财经这次主题海报的文案,现在我们强调“女性”,就是为了以后不再特地说明。其实我们也不需要特意的强调女性的理智和坚强,因为除非极端情况,一般情况下“情绪化”本身才是正确面对情绪的第一步。而“情绪化的女性”,本来也只是一个褒义词而已。
(作者为暖心教育创始人兼CEO)
在“金爵电影论坛·开云‘跃动她影’主题论坛”,四位中外女性电影人分享了如何以蓬勃的生命力和创作力突破时代界限,以细腻笔触勾勒生活图景与女性心声。
完胜男性同行?“泡泡玛特”基金背后的“她投资”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一书通过研究100年前的媒体资料,揭示了当时观众与运动员、舆论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文晏新作《想飞的女孩》聚焦困境中的女性及其对命运的抗争,延续了她在《嘉年华》中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注。
《还有明天》与去年国内上映的影片《出走的决心》有相似之处,刻画的都是普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细密的暴力和压迫,以及她困顿、挣扎、犹疑和觉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