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慧眼#
——赵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月广义财政支出明显加速,反映出财政已由 “蓄力”转向“发力”。未来财政“后劲”维持,或仍需多方配合。土地财政延续低迷下,除了万亿国债之外,地方建设资金或仍需增量政策补充,“准财政”等或是潜在工具之一。资金充足下,项目储备、前期工作准备等或是财政资金落地关键。往后看,“十四五”规划项目、“三大工程”等或可加速推进,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要素筹备等,以更好承接财政资金。
——刘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
无论是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界还是政策实施经验上来看,一个可计量、易观察的政策目标相当关键。欧美等国家在面临全球经济危机后,普遍大举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实现2%的通胀目标。只要没有完成目标,央行就会按计划买入国债或政府支持债券,向金融体系释放基础货币,保证长期利率处于最低的位置。
宏观调控的过程是经济政策当局与理性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多次重复博弈,理论上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过程。政策当局应积极释放长期信号并给予市场主体一个可置信预期,力争让市场主体相信其政策目标能够实现,才有可能扭转市场信心,重新带动企业部门主动加杠杆和主动投资的需求,最终实现宏观杠杆率的稳定以及政府杠杆率的下降。因此,不能靠单一的所谓精准政策来实现恢复信心的目标,而应该是一系列政策组合。
这个数据是经济的“晴雨表”,折射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发展
——王永利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
电力数据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它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经济的“风向标”。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导致增速放缓。然而,在2023年,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来自国际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的下行压力,整体呈现出恢复向好的态势。随着消费逐步回暖和企业加大生产力度,全国多地的用电量增速有所回升,同时三大产业的用电量也稳步增长,这反映出经济恢复向好的积极信号。然而,2023年的中国经济依然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迎接挑战,灵活把握机会,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沈建光 京东集团副总裁
从2020年初到2022年底,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导致各国经济遭受重创、贸易和人员往来近乎停滞、产业链濒临断裂。进入2023年,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平息,全球贸易和人员交往开始恢复,后疫情时代正式来临。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远变化,呈现出四大新趋势,包括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实践、产业政策替代“华盛顿共识”、全球供应链重构以及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新趋势、新变化、新挑战,中国政策层面需一方面,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应对外贸外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巩固疫后复苏态势。
——孙毅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虚拟商务系副主任
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规模体量来看,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近五年平均同比名义增长接近15%,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
在这个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领域,监管如何适应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特点成为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综合近期中央一系列座谈会及讲话精神,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将成为下一步提升数字经济常态化监管水平的重中之重。监管定调,数字经济将迎来比之前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地产洞察#
——解运亮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投资端来看,近期我们观察到一个积极的信号,地产新开工面积的同比增速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迹象。我们认为其逻辑在于伴随房企库存的持续去化,地产行业的出清即将完成。但近期房企整体经营情况尚未明显好转,行业风险仍存。新开工的修复可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政策给予支持,帮助开发商顺利完成修复。
#市场点金#
——薛洪言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进入11月,市场开始对指数级行情产生期待。A股复刻去年11月的反转行情,是大概率事件。
一来,投资者对3000点有着很深的信仰。历史上看,每次“3000点保卫战”总能打赢,向下跌不动,向上就成为新一轮行情的起点。
二来,积极的因素仍在积累。经济基本面仍在复苏,虽然斜率不高;托底政策仍在出台;外围美债收益率震荡下行,中美关系也在好转。
三来,临近年底,投资者都想最后一搏来提升年度投资收益,A股缺乏看空机制,大家博弈赚钱的方向只能是看多,人心思涨。
节奏上看,由于市场在底部盘桓太久,亏钱体验深入骨髓,投资者普遍缺乏看多信心,低买高卖的网格交易深入人心。现阶段,指数稍有上涨,就会有大量资金卖出落袋,前期上涨行情很难一帆风顺,进二退一是大概率事件。
对投资者来说,存量仓位建议保持不动,如需加仓,趁回调买入是更优选择。
#消费之声#
——朱媛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
南非的红葡萄酒、红茶,印度的羊绒地毯、手工艺品,俄罗斯的伏特加,英国的航空动力系统,美国的“减重药“,来自全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这个十一月全面拥抱中国消费者。
“全球好物”远渡重洋,不仅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开拓了更广阔市场,也为目的地带去了多元的选择、优良的品质和差异化的体验。
物流是产品跨域流动的载体。中国政府正不断与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共商口岸、海关、检验检疫、运输等规则、规制、标准,提升软联通水平。
本届进博会为100多个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提供免费展位、搭建补贴和展品留购税收优惠等措施,让原本“隐于市”的优质产品通过进博会平台走向了世界市场,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益。
如今,以往被定义为小众的进口产品拥有了更多曝光和销售渠道,走入万千寻常百姓家。一路走来,“全球好物”的中国之旅,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产品供给,也是观点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
——张晓泉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自2022年3月起,美联储一直以激进的加息方式极力遏制猖獗的通胀(连续加息11次累计加息幅度高达525个基点)。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高达71%的美国成年人将经济描述为「不太好」或「很差」。超过一半(51%)的受访者认为经济正走向更糟糕的境地。吊诡的是,在同一项调查中,60%的成年人表示自己的财务状况「良好」或「优秀」。
与此同时,美国人的某些消费行为也描绘了与悲观的经济状况相悖的另一幅图景。
万圣节期间的经济盛况无疑是这些反常现象的集中体现。
2025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截至发稿,韶能股份、广安爱众涨停,明星电力、乐山电力、协鑫能科、九洲集团等多股跟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赤字率拟按4%安排,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显示出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呼和浩特市推出高额生育补贴政策,计划生育一孩、二孩及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获得一次性1万元、5年发放5万元和10年发放10万元的补贴,显示出地方政府在生育支持政策上的力度加大。
在财政收入总体低速增长预期之下,为了稳经济,今年政府债务收入出现明显增长,但全国债务风险依然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