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场古镇,一座“活着的古镇”

2024-09-13 16:12:57 听新闻

作者:孙文华    责编:高雅馨

上海新场古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本文作者孙文华,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本文来源一财号“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策划,更多“大V话家乡”请点击这里

上海新场古镇,这片孕育我成长的土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脉。在我心中,那些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前店后院的古朴景致,如同乡愁一般难以忘怀。这里不仅是我人生旅程的起点,也是我职业生涯的摇篮。

2007年,我毅然放弃了临港集团的优渥待遇和广阔平台,怀揣激情投身于新场古镇的建设与开发,担任了古镇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在那段岁月里,青石板铺就的长街留下了我工作的足迹,也开启了我对“特色小镇”研究的学术征程。

古镇之形,文化为魂。新场古镇因盐而建、因盐而盛,其《煮海熬波图》收录于《四库全书》,见证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历史变迁。在地产开发热潮中,新场古镇得以完整保存,得益于历年区、镇领导的远见卓识。在那个时代,地产开发带来的暴利与古镇保护的亏本形成鲜明对比,但古镇作为党和国家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其保护不仅需要清醒的政治站位,更需要持续性地投入和合理利用。

当时,以“乌镇、周庄”为代表的江南六大古镇已形成成熟的旅游品牌,古镇旅游亦被社会广泛认可。新场古镇作为上海都市的一部分,虽不能忽视旅游的重要性,但我在定位上力求避免走“古镇旅游”的老路。在中国名城保护中心阮仪三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将新场古镇定位为上海民间技艺的传承地,打造国际大都市江南文化的承载地,成功申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并得到市、区各部委的大力支持。

“北有迪士尼洋文化,南有新场中国本土文化”,我们引入了四库书房,并逐步吸纳了国家级根艺大师、石雕大师、微雕大师等民间技艺大师入驻古镇。通过与沿街居民联营,采用托底租赁的方式签订长期租约,并由开发公司统一规划业态对外招商,超额收益与居民按比例分成,实现了产业空间的转型升级。

民族的是世界的,我们利用这些文化空间,以“体验项目”的形式融入古镇,吸引了在沪国际学校的师生体验传统文化。那时,我们将古镇文化定义为“经典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我们扶持了“江南丝竹乐队”,建立了锣鼓书文化陈列馆、浦东琵琶馆等文化场所,将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2012年,因工作调动,我前往孙桥农业科技园区,后在北京华夏幸福担任高管,逐渐积累了从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规划、建设、运营的全链条工作经验。如今步入学术界,我常以践行者和学者的身份研究区域经济、乡村振兴。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深知“特色小镇”的艰辛。站在全国的高度,面对近3万个乡镇的新时代背景,上海的城乡格局不断演变,每当我回首,家乡的景象依旧清晰。新场古镇如今已开通地铁16号线,连接罗山路高速,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周末人潮涌动。但我仍期待新场能为上海贡献其独特的文化情感价值。

新场古镇的古建筑文化独具特色,是一座“活着的古镇”,是原住民生活的画卷。上海致力于发展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新场古镇正是上海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窗口。古镇的运营至关重要,需要在人才、产业链、政企合作机制、城镇生态风貌、城乡功能布局五个方面下功夫,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南古镇和新南村依然是我梦牵魂绕的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