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税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何在?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2-26 21:30:00 听新闻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杨恺宁

2025年伊始,随着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其强硬的关税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的冲击,成为新的一年全球经济走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两说》就此策划两集系列节目,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上期节目,瑞银首席经济学家Arend Kapteyn与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就“关税阴影下,2025全球经济能否柳暗花明”这一话题进行对谈;本集节目将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与深耕中国经济研究四十余年的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展开深度对话。从关税博弈到技术革命,从短期阵痛到长期潜力,看两位专家解码“在关税冲击下,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税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何在?丨两说

 

关税冲击来势汹汹,中国这次准备好了吗?

2025年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于2月4日生效。对此做法,中方明确表示反对,并立刻提出反制措施,于2月10日如期实施。

关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拉迪在采访中直言,“这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会对中国造成负面影响,但对美国的影响可能更大。美国在过去几年好不容易才控制住的通胀水平,可能也会因为此化为泡影”。

拉迪还表示:“中国的影响力实际上比大多数美国人想象的要大得多”,他说,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对中国实施关税政策时,中国就能够做到迅速调整,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出口企业在受到限制时,迅速找到了新的市场。

姚洋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通过具体地分析提出,“中国企业规避高关税的一个办法是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然后从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因此在疫情这几年,我们的出口占世界的比例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

当姚洋问到中国政府可以怎么应对这次关税冲击时,拉迪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二是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消费不足?增长到顶?中国经济真的后继乏力吗?

外界广泛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消费不足,就此认知,拉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2023年家庭消费增长了近9%,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他还指出,“如果缺乏信心,会导致储蓄率上升。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储蓄率在下降”。

面对姚洋追问:“假如中国经济的难点不是消费不足,那么中国经济的问题究竟在哪”时,拉迪通过比较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的数据,得出“中国的增长速度事实上还是远快于任何其他发达工业经济体”这一结论。

拉迪补充道:“中国经济当前确实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房地产”, 由于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总量累计下降了约三分之一,这一部分短期内无法被其他领域完全代替,因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拉迪并不悲观,他认为如果能够推进更多经济改革,增长速度可能会逐步回升。

中国相对于美国的GDP,在2022年达到76%,但随后逐渐下降。因此业界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顶,增长潜力接近枯竭。通过前面的分析,拉迪表示不认同上述“峰值中国”的观点。他进一步提出,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指数来看,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仅占美国的25%,然而以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它们的人均GDP在达到美国的55%—65%前,年均增长率通常都高达7%或8%。以此推断,一旦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完成调整,或者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中国在未来十年内仍有潜力以6%到7%的速度增长。

姚洋同样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原因是他认为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超出想象,而技术进步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期重要动力。

 

直面挑战,激发更多经济活力

尽管姚洋和拉迪两位学者同样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但他们在对话现场也谈到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拉迪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为三个方面:短期内房地产投资低;中长期劳动力规模下降;长期来看地缘政治和去全球化。

这场跨越中西方视角的对话揭示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仅在于规模与产业链,更在于直面问题的清醒与自我革新的勇气。正如拉迪所言:“断言‘峰值中国’为时尚早,从长远来看,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嘉宾更多精彩观点,请关注东方卫视每周三晚播出的《两说》节目。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丨两说

未来5年的中国电动智能车行业将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如何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全栈自研还是集成化、车企该如何选择?AI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爆发,“汽车人”时代真的来了吗?汽车和机器人、汽车和飞机,技术差异和边界在哪里?飞行汽车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还要多久?中国电动智能车正处于从“中国新势力”向“全球智能车企”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在内卷与出海布局中“杀出重围”、走向世界?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

108 07-15 22:57

从AI到BI:具身心智能有怎样的产业想象空间丨两说

本期《两说》,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深度对话神经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张旭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院长将深入剖析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异同、各自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将带您走进类脑智能的应用场景。

125 07-09 15:19

论道AI:从AGI破界到机器人新纪元丨两说

当机器人数量即将超越人类,当“硅基生命”开始重塑地球法则——我们离智能革命的奇点还有多远?中国AI领域旗帜人物、三院院士张亚勤,深度对话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战略官杨燕青。

81 07-02 14:04

生物智能 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三种智能驱动人类未来丨两说

本期节目,由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对话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

138 06-24 14:43

中国造车新势力重塑世界汽车行业格局丨两说

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于近日采访了摩根大通全球及欧洲汽车行业研究主管何塞•阿苏门迪,二人将共同为投资者送上世界及中国汽车业格局及未来演变的构想。

117 06-17 15:4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